綜觀中國古典悲劇的結局,往往是大悲之後,還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例如,《竇娥冤》是清官出現,為民申冤;《趙氏孤兒》是讓受害者的後代繼續抗爭,終於報仇雪恨;《長生殿》是讓劇中主角在仙境裏或夢境裏團圓。這些悲劇的結局處理,雖然反映了“善惡有報”這一傳統的民族心理,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畢竟衝淡了悲劇應有的震懾人心的力量。而《桃花扇》的作者,在寫了時代的悲劇之後,又忍痛將自己心愛的主人公寫成悲劇性的人物,讓他們以“入道”為必然歸宿。這樣的結局,不僅擺脫了大團圓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也深化了悲劇主題。可以說,這在中國古典悲劇中是獨一無二的,也是難能可貴的。正如王國維在《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一文中所說:“故吾國之文學中,其具厭世解脫之精神者僅有《桃花扇》與《紅樓夢》耳。”
另外,《桃花扇》最後《餘韻》一出,以抒發興亡感慨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作結,也收到了較好的悲劇藝術效果。
綜觀中國古典悲劇的結局,往往是大悲之後,還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例如,《竇娥冤》是清官出現,為民申冤;《趙氏孤兒》是讓受害者的後代繼續抗爭,終於報仇雪恨;《長生殿》是讓劇中主角在仙境裏或夢境裏團圓。這些悲劇的結局處理,雖然反映了“善惡有報”這一傳統的民族心理,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畢竟衝淡了悲劇應有的震懾人心的力量。而《桃花扇》的作者,在寫了時代的悲劇之後,又忍痛將自己心愛的主人公寫成悲劇性的人物,讓他們以“入道”為必然歸宿。這樣的結局,不僅擺脫了大團圓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也深化了悲劇主題。可以說,這在中國古典悲劇中是獨一無二的,也是難能可貴的。正如王國維在《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一文中所說:“故吾國之文學中,其具厭世解脫之精神者僅有《桃花扇》與《紅樓夢》耳。”
另外,《桃花扇》最後《餘韻》一出,以抒發興亡感慨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作結,也收到了較好的悲劇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