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價值、意義與局限(1 / 2)

從流派的角度來考察《金瓶梅》,它有三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一,將作品的題材轉入現實性、時代性。現實主義本身有兩個層次:一是在於它所描寫的東西有現實性,二是與神魔相對的人。《金瓶梅》全書100回,以《水滸傳》“武鬆殺嫂”的一段情節為引子,導出了破落戶出身而飛黃騰達的西門慶,由西門慶一家而寫及清河縣的好幾戶人家。不但如此,《金瓶梅》還通過“晉京祝壽”“結交狀元”“受贓枉法”“工完升級”“引奏朝儀”等情節,涉及了以蔡京為代表的權奸、皇帝主宰著一切的朝廷和整個天下,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畫麵。小說裏寫的故事,表麵上看出自宋代,其實反映的卻是明代的社會現實。西門慶這一人物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個別的,他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明末時代資本主義經濟萌芽與古老的封建經濟衝突而又融合所產生的一種特殊關係的產物。書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的深度,可以說比《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入木三分。高爾基說:“對於人和人的生活環境做真實的、不加粉飾的描寫的,謂之現實主義。”《金瓶梅》正是這樣一部寫“人”的不加粉飾的現實主義傑作。

第二,開創了人情小說通過個人、家庭與社會聯係,反映社會的寫實方式。《金瓶梅》的出現,成為我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它擺脫了以往小說取材於曆史和神話傳說的傳統,也不同於那些英雄傳奇、公案武俠之類;而是獨辟蹊徑,通過一個家庭來廣泛地描繪社會,主人公其人其事均係普通人物和日常生活。這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開創了人情小說無所依傍、個人獨立創作的風氣。明代的“四大奇書”,其他三部是集體創作的產物,都有一個漫長的成書過程。《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從而結束了宋元以來小說創作先由民間口頭創作,再經作家加工寫定的階段。它的首創意義是開了“人情小說”的先河。難怪有人說,沒有《金瓶梅》,也就沒有《紅樓夢》。

《金瓶梅》是一部具有一定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的長篇小說。它以其冷酷的寫實態度,敢於直麵現實的批判精神和描寫家庭反映社會的寫實方式而成為“人情派”的奠基之作。作品始開個人獨立創作之風,開始注重描寫日常生活,塑造平常人藝術典型,不以情節取勝而以細膩逼真的描寫見長,等等,都給了後來作家巨大的影響。

然而,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更何況《金瓶梅》本來又是一部富有嚐試性的小說,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小說的嚴重局限有:

1.以宿命論觀點統率全書。作者在用“惡有惡報”的思想解釋社會惡勢力歸宿的同時,卻又以色空觀念來表示歎惜。假如說“惡報”觀乃是作者因受曆史局限,還不能找到鏟除邪惡勢力的出路,而借以表現懲惡心理的話,那麼,色空觀就隻是作者消極的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流露。這種哀歎是與作品形象描寫顯示的批判傾向相牴牾的。作品把西門慶之流的毀滅,歸為自然人性的滅亡,除了說明那個社會允許這類人荒淫無恥外,再無更多的意義了。相反,其客觀效果卻是,既開脫了西門慶的罪惡,又麻痹了讀者。

從流派的角度來考察《金瓶梅》,它有三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一,將作品的題材轉入現實性、時代性。現實主義本身有兩個層次:一是在於它所描寫的東西有現實性,二是與神魔相對的人。《金瓶梅》全書100回,以《水滸傳》“武鬆殺嫂”的一段情節為引子,導出了破落戶出身而飛黃騰達的西門慶,由西門慶一家而寫及清河縣的好幾戶人家。不但如此,《金瓶梅》還通過“晉京祝壽”“結交狀元”“受贓枉法”“工完升級”“引奏朝儀”等情節,涉及了以蔡京為代表的權奸、皇帝主宰著一切的朝廷和整個天下,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畫麵。小說裏寫的故事,表麵上看出自宋代,其實反映的卻是明代的社會現實。西門慶這一人物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個別的,他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明末時代資本主義經濟萌芽與古老的封建經濟衝突而又融合所產生的一種特殊關係的產物。書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的深度,可以說比《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入木三分。高爾基說:“對於人和人的生活環境做真實的、不加粉飾的描寫的,謂之現實主義。”《金瓶梅》正是這樣一部寫“人”的不加粉飾的現實主義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