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新格局的詞學研究
——評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
王兆鵬先生所著《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以下簡稱《研究》)一書,是一項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是我國第一部從創作群體的角度研究宋詞的專著,顯示了詞學研究的新水平。
也許是看慣了那些大同小異的“文學史著作”吧,《研究》確實給人以視野宏通,別開生麵的觀感。作者不滿足於那些作家作品論的固有單一化的寫作模式,而從文學研究的新構想出發,對研究對象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綜合考察。他大膽地將宋南渡前後半個世紀的詞壇作為詞史上一個獨立而重要的發展階段進行整體研究,並提出“範式”這一範疇,通過考察創作範式的演進更迭來把握唐宋詞發展的脈絡與流變。這種嚐試與創新體現了一個青年學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勇氣和追求。它的可貴之處,不僅是擴大了古典文學的研究範圍,而且能在觀念更新和審美角度的選擇上給人有益的啟示。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也是本書的一大成果。我們認為,文學群體的研究是一個綜合工程,它所涉及的範圍較廣,舉凡政治事件、文化背景、社會思潮等無不與之關聯。作者正是看到了這點,所以在書的上篇探討南渡詞人的群體關係與群體意識時,便運用了曆史實證的方法,從政治、學術、文學創作等方麵去考述,使其所論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在中篇探討南渡詞人群體的心靈世界時,作者還借助於現代心理分析的理論加以闡釋,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與之相應,書中還提出了一些不同於傳統的新見解 ,對我們今後的古典文學研究有開啟作用。比如,在下篇的論述中,作者為了揭示唐宋詞的發展規律和個性特征,按其遞嬗演變的軌跡,把唐宋詞的演變史歸納為三大範式的相互更迭:一是由溫庭筠創建的“花間範式”,二是由蘇軾創立的“東坡範式”,三是由周邦彥建立的“清真範式”。雖然這種區劃尚未完全擺脫“豪放”“婉約”兩分法的束縛,但作者畢竟大膽地邁出了第一步,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研究課題,實為難能可貴。
書中對創作範式特征的分析與概括也有新的見解。作者認為,“花間範式”的特征是為應歌而作,表現的多是類型化的人類情思,抒情主人公常是無定指、無人稱、無姓名,有時甚至難分性別的人,而不是作者自我。而“東坡範式”則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是著重表現主體意識,塑造自我形象,表達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抒發自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這些新見解,多是在掌握大量資料、經過具體深刻地分析而得出的,因而具有強烈的科學性和可信性,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治學態度之嚴謹和立論之紮實。
總之,《研究》一書無論是其理論構架還是研究意識和方法,都有可借鑒之處。它是一部角度新、方法新的有學術價值的詞學力作,必將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