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師發展,審視教育本真——評《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取向與實現路徑》(1 / 2)

在另一方麵,傳統文化也給我們改革帶來很多負麵影響。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更在於能反思傳統文化超越傳統文化。因而,對傳統教師以及傳統教師教育的反思成了本書一個重點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呈現多維取向,其中一個堅實的支點就是思維方式,也有人說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思維方式的特征曆來眾說紛紜:強調整體性、直覺體驗、中庸、無為而無不為、反求諸己等等。但是,就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對教育的負麵影響而言,它首先應該是對教育的基礎或起點師生觀的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推崇的都是一個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封建傳統,人們習慣於從上下角度看人或問題,而缺乏“平視”。它在師生關係上的表現即師生也是上下錯位的。在課堂教學中,以前教師對學生“滿堂灌”,教師居高臨下,學生被動;現在學生“滿堂問”,學生活動,教師居下仰高。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雖然課堂主角發生了變化,但是思考課堂的思維方式沒有改變,師生都是處於上下位置。本書第六章專章論述了“和諧教育呼喚和諧的師生關係”,立足於平視的角度,提出新型師生關係,從教師對學生要尊重、理解、關愛、負責、欣賞幾個層次逐層展開,這不能不說是對我們思考如何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一種有價值的提醒。

綜合本書對未來教育的一個核心因素——未來教師角色的展望,本書突出了未來教師幾個重要特征:未來教師是學習和反思型教師。未來的教師要不斷學習,深入反思。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化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積累現代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經驗等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未來教師將由外在管理權威逐漸轉變為內在學問權威。未來教師將是平等合作型的教師。師生溝通是“平視”,教師是在為學生服務,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逐漸轉變為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作為純粹管理者的角色將日益淡化。未來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多樣而靈活。教師富有創造性,能根據教學情況的即時變化,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將預設和生成很好地統一起來。

未來教育中還有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當然是教師教育。本書第十章還把教師教育視野推向國際,列舉了日本、德國、美國等的師資培訓形式,這不僅有利於我們更清醒地審視我們的傳統教師教育,也更有利於我們向他人學習,超越傳統。

三、對區域教育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

近十幾年來,潘裕民老師一直全麵負責黃浦區教師教育理論和實踐探索工作,因而,潘裕民老師在這方麵的探索也從一個側麵見證了黃浦區教育理論和實踐水平的高度。在本書中,潘裕民老師用專章闡述了自己對黃浦區“辦學生喜歡的學校”區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的思考。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有多年從事中小學教師教育以及研究和管理工作者自己的視角和認識。“辦學生喜歡的學校”是一個綜合命題,在學校、教師、學生各方麵都有所涉及。另外,本書還以專章闡述了對黃浦區教育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也為其他同類型教育教學單位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坐標。

在另一方麵,傳統文化也給我們改革帶來很多負麵影響。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更在於能反思傳統文化超越傳統文化。因而,對傳統教師以及傳統教師教育的反思成了本書一個重點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呈現多維取向,其中一個堅實的支點就是思維方式,也有人說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思維方式的特征曆來眾說紛紜:強調整體性、直覺體驗、中庸、無為而無不為、反求諸己等等。但是,就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對教育的負麵影響而言,它首先應該是對教育的基礎或起點師生觀的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推崇的都是一個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封建傳統,人們習慣於從上下角度看人或問題,而缺乏“平視”。它在師生關係上的表現即師生也是上下錯位的。在課堂教學中,以前教師對學生“滿堂灌”,教師居高臨下,學生被動;現在學生“滿堂問”,學生活動,教師居下仰高。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雖然課堂主角發生了變化,但是思考課堂的思維方式沒有改變,師生都是處於上下位置。本書第六章專章論述了“和諧教育呼喚和諧的師生關係”,立足於平視的角度,提出新型師生關係,從教師對學生要尊重、理解、關愛、負責、欣賞幾個層次逐層展開,這不能不說是對我們思考如何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一種有價值的提醒。

綜合本書對未來教育的一個核心因素——未來教師角色的展望,本書突出了未來教師幾個重要特征:未來教師是學習和反思型教師。未來的教師要不斷學習,深入反思。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化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積累現代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經驗等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未來教師將由外在管理權威逐漸轉變為內在學問權威。未來教師將是平等合作型的教師。師生溝通是“平視”,教師是在為學生服務,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逐漸轉變為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作為純粹管理者的角色將日益淡化。未來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多樣而靈活。教師富有創造性,能根據教學情況的即時變化,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將預設和生成很好地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