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角色定位”到“課程領導”
我十分喜歡潘裕民老師在書中提出的一個觀點:教師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現今的教師早已不再停留在“春蠶”“蠟燭”層麵,建構主義理論也早就說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是教育的權威者和控製者,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
建構主義也存有它自身的片麵性。教育是師生心與心交流、對話的過程,更應該強調“主體間性”,即在承認教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強調主體間的合作與共存。弗萊雷在“對話式教育”中曾提出“教師學生”和“學生教師”的師生關係新概念。在這種新的師生關係中,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在教育教師,教師從活動中學生的反應得到啟發,不斷成長,實現教學相長。
“課程領導”一詞來源於國外,對其的研究與探討已不計其數。然而真正對“課程領導”內涵的把握與理解,恐怕我們國內做得還不夠深入。上海市基礎教育領域關於“課程領導”的行動研究走在全國的前列。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提升課程領導力三年行動計劃(2010—2012)已結束,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提升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2010年4月—2013年4月)也漸漸接近尾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自主發展、群體合作發展、領導服務支持”的教師發展文化初步顯現,“課程領導”聚焦的是“課程領導團隊”,是一個合作、民主和開放的組織,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每個成員的主動性,促使組織向既定目標邁進,最終促進整個課程體係的發展,提升課程品質。各自在具體的境遇中發揮、扮演不同的領導功能和角色,發揮領導效能,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推動學校變革。
四、從“教師閱讀”到“教育藝術”
讀書,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每每談起讀書,都會想到古人筆下的“讀書三境界”。讀書三境界,是清代文學家王國維提出的讀書理論。他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讀書三境界,告訴人們,從書中真正領略人生的真諦,真正頓悟生存的至理,還是要“慢”下來,需經年累月才是。同理,教育也是一種“慢”的藝術,是一項“慢”的事業,可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何慢?或許就慢在文化。
我特別喜歡本書中這樣的論述:在教育越來越功利化的今天,作為教師,更應該遵循教育規律,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追求“快”節奏的生活,也有些專家學者提出“快時代”的到來,甚至在教育領域出現“快速教學設計”以及“快速教學課件”的字眼,讓人不禁感到後怕。
三、從“角色定位”到“課程領導”
我十分喜歡潘裕民老師在書中提出的一個觀點:教師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現今的教師早已不再停留在“春蠶”“蠟燭”層麵,建構主義理論也早就說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是教育的權威者和控製者,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
建構主義也存有它自身的片麵性。教育是師生心與心交流、對話的過程,更應該強調“主體間性”,即在承認教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強調主體間的合作與共存。弗萊雷在“對話式教育”中曾提出“教師學生”和“學生教師”的師生關係新概念。在這種新的師生關係中,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在教育教師,教師從活動中學生的反應得到啟發,不斷成長,實現教學相長。
“課程領導”一詞來源於國外,對其的研究與探討已不計其數。然而真正對“課程領導”內涵的把握與理解,恐怕我們國內做得還不夠深入。上海市基礎教育領域關於“課程領導”的行動研究走在全國的前列。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提升課程領導力三年行動計劃(2010—2012)已結束,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提升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2010年4月—2013年4月)也漸漸接近尾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自主發展、群體合作發展、領導服務支持”的教師發展文化初步顯現,“課程領導”聚焦的是“課程領導團隊”,是一個合作、民主和開放的組織,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每個成員的主動性,促使組織向既定目標邁進,最終促進整個課程體係的發展,提升課程品質。各自在具體的境遇中發揮、扮演不同的領導功能和角色,發揮領導效能,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推動學校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