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唐詩的重新審視——讀《夢回“詩唐”——唐詩經典品鑒》(1 / 1)

在風格方麵,此書頗能融陽春白雪於下裏巴人之中。潘先生古典文學學養深厚,且多年從事教育工作,始終關注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因此本書在總體彌散學術學養氣息的同時,依然保持明白曉暢的風格,以雅俗共賞名之當非過譽。

在內容方麵,潘先生此書幾乎涵蓋唐詩中各類詩歌體裁。對於古體長詩,潘先生善於把握詩歌意脈,要言不煩地梳理出詩作的布局架構,呈現出詩人細密的思路;又善於對其中富有表現力的詩句含英咀華,帶讀者品味出其中的真味。例如,對盧照鄰《長安古意》、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古體長詩的賞鑒堪稱典範。對一些短章絕句,潘先生或探幽發微,或旁征博引,於方寸之間開萬千氣象。例如,對耳熟能詳的孟浩然《春曉》絕句,在細讀詩句精當點評的基礎上,又證之以旁詩,在對李清照《如夢令》、辛棄疾《摸魚兒》等詞作的對比賞讀中一步步豐滿了讀者對《春曉》這一“平淡到幾乎看不見詩”卻又極富詩情畫意的極品短詩的理解。

我以為,對於潘先生這一品讀經典的佳作,倘若純然使用理性言語予以分析幾乎是一種怠慢。因此,套用幾句經典名言作為本文的結語庶幾可以表達我們今天重新審視詩歌的眼光:

如果詩歌是文學的王冠,那麼唐詩就是王冠上璀璨的明珠;如果可以選擇所生活的時代,唐朝必然是一種最美麗的選擇。詩是神的眼波,向我們暗示彼岸的存在。而品鑒唐詩中的經典,便是品鑒神的眼波,那迷離的目光,必將牽引著我們走向澄明之境。

現在,就讓我們攤開此書,撩開唐詩那令人目眩的美麗麵紗,去聆聽那染盡滄桑的鍾聲回響,去品味那含義雋永的唐音餘韻,從中經受古老傳統經典文化的洗禮,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唐詩之精神。

(原載《現代教學》2013年第10期,作者係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幹訓部副主任、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在風格方麵,此書頗能融陽春白雪於下裏巴人之中。潘先生古典文學學養深厚,且多年從事教育工作,始終關注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因此本書在總體彌散學術學養氣息的同時,依然保持明白曉暢的風格,以雅俗共賞名之當非過譽。

在內容方麵,潘先生此書幾乎涵蓋唐詩中各類詩歌體裁。對於古體長詩,潘先生善於把握詩歌意脈,要言不煩地梳理出詩作的布局架構,呈現出詩人細密的思路;又善於對其中富有表現力的詩句含英咀華,帶讀者品味出其中的真味。例如,對盧照鄰《長安古意》、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古體長詩的賞鑒堪稱典範。對一些短章絕句,潘先生或探幽發微,或旁征博引,於方寸之間開萬千氣象。例如,對耳熟能詳的孟浩然《春曉》絕句,在細讀詩句精當點評的基礎上,又證之以旁詩,在對李清照《如夢令》、辛棄疾《摸魚兒》等詞作的對比賞讀中一步步豐滿了讀者對《春曉》這一“平淡到幾乎看不見詩”卻又極富詩情畫意的極品短詩的理解。

我以為,對於潘先生這一品讀經典的佳作,倘若純然使用理性言語予以分析幾乎是一種怠慢。因此,套用幾句經典名言作為本文的結語庶幾可以表達我們今天重新審視詩歌的眼光:

如果詩歌是文學的王冠,那麼唐詩就是王冠上璀璨的明珠;如果可以選擇所生活的時代,唐朝必然是一種最美麗的選擇。詩是神的眼波,向我們暗示彼岸的存在。而品鑒唐詩中的經典,便是品鑒神的眼波,那迷離的目光,必將牽引著我們走向澄明之境。

現在,就讓我們攤開此書,撩開唐詩那令人目眩的美麗麵紗,去聆聽那染盡滄桑的鍾聲回響,去品味那含義雋永的唐音餘韻,從中經受古老傳統經典文化的洗禮,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唐詩之精神。

(原載《現代教學》2013年第10期,作者係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幹訓部副主任、中學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