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著敢敢,對他說:“敢敢過幾天就上幼兒園了,要下來練習自己走路,上幼兒園就要自己走路了。”

敢敢帶著哭腔說:“不上幼兒園……”媽媽聽到敢敢這樣說,心裏很是擔心。

(二)大壯的早晨,晨光燦爛

大壯已經醒來了,小臉蛋睡得紅撲撲的。他睜開眼睛,靜靜地躺了一會兒,揉揉眼睛,然後一骨碌翻身爬下床。

大壯之所以能夠自己下床,是因為大壯的爸媽把從宜家買來的那床舒服的床墊用一塊大布包著,直接放在鋪著地毯的地板上,這樣,孩子醒來不用叫人幫忙就能自己下床自由活動。大壯爸媽盡可能把孩子的臥室收拾得溫馨舒適,一進來就有一種放鬆和安全的感覺。

大壯從一出生就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滿月後就睡自己的臥室了。大壯的媽媽車杏沒有在臥室放孩子的玩具,因為她認為,在孩子的臥室放上玩具,孩子就不能專注睡眠了,臥室一旦變成了工作室,那種溫馨放鬆的感覺就沒有了。大壯爸媽想讓孩子發現,房間和房間是不一樣的,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功能,這些功能又營造了不一樣的氛圍。這些氛圍以它們不同的方式熏染著孩子,使孩子養成了在什麼環境就幹什麼事的習慣。所以,大壯家裏專門設有孩子的工作(玩耍)區,這個工作區在客廳的一邊,那裏還有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其他工具。

李躍兒說

有孩子的家庭要從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角度去考慮家庭裝修和布置。

有很多媽媽以為要給孩子自由,就不能給孩子安排生活環節,以為安排了生活環節,就等於沒有給孩子自由。其實,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從一個自然人逐步地朝著社會人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由成人給他安排好節律,使孩子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完成後,下一件該做什麼。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穩定和安全,不會由於一件事情完成後,不知道下一件事情是什麼,因此不斷地被成人拖來拖去,不斷地被成人阻止做某件事,又被要求去做某件自己根本沒有預備的事情,這將導致孩子感到混亂和不安全。時間久了,孩子就無法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感受也無法係統起來,生活變成了一堆碎片,每一天和每一天都不會一樣,這對於一個剛剛開始學習人類生活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可惜的。

大壯從臥室出來,一聲不吭地去上衛生間,這是自己家,家人就是這樣每天生活在一起,沒必要客氣。上完衛生間,大壯一邊提褲子,一邊去洗手。

為了孩子方便,爸媽在洗臉池前放上了兒童踏墊,大壯很容易就踩上去洗完了手,然後走到客廳的工作區。他從一個儲物架側麵的釘子上取下抹布去擦茶幾。抹布是媽媽早晨起來專門幫大壯打濕的,這樣做並不是替孩子做他該做的事,而是要避免兩歲半的孩子在洗毛巾時玩起水來,否則勢必會跟大人所要培養他的作息時間產生衝突,最後,為了阻止孩子沒完沒了地玩水,破壞了一個美麗平和的早晨。

大壯擦完了桌子,把抹布掛在工作區的釘子上,然後去拿早餐用的碗筷和杯子。這些用具也是爸媽為大壯專門設置的,碗筷就放在廚房外麵的一個小架子上,那裏放著一家人用的基本就餐用具——碗筷、杯子和碟子。給一家人分發這些器皿是大壯承擔的家庭工作,大壯已經習以為常。他習慣性地給每個人擺好了勺子,放好了碗,把杯子放在盤子旁邊。大壯的媽媽一邊幹自己的事,一邊留意著大壯所做的事,看大壯的工作已經完成,車杏馬上招呼一家人開飯。車杏注意把每一個環節都扣得很緊,免得孩子在環節的中間無所事事。

李躍兒說

孩子在三歲之前,還沒有養成自己的生活節律,這時,他們的節律就要通過成人的幫助來形成。雖然孩子的物質身體有自己的生物性規律,但將一天24小時分割養成自己行為習慣的過程,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能力。

在大壯家裏,每一個早晨都是一樣的程序,所以大壯非常有安全感,因為他很明確現在該做什麼,不用不停地看大人的臉色,也不用花大量的時間去探索該做的事,不會出現當他的探索不符合早晨的特點時,莫名其妙遭到阻止的情況。大壯很少遇到這樣的情況,所以他很少有不良情緒,內心非常安穩。

吃過早飯,是媽媽安排的散步時間,大壯和媽媽拿著小桶和小鐵鏟去散步。為了讓大壯有個心理準備,這些天,車杏時不時會和他聊起幼兒園的話題。跟他說過幾天就要上幼兒園了,幼兒園就是芭學園,就是爸爸和媽媽在星期天帶大壯去的地方。一提起星期天去玩的地方,大壯就想起那裏的木頭房子。那天,大壯從小木頭房子一邊的洞洞鑽進去,從另一邊的滑梯滑下來,尤其是看到有個小哥哥頭朝下滑下來,然後反身又從滑梯上費力地爬上去,大壯看得口水都流下來了,直到媽媽跟老師說完話拉他走,大壯還呆呆地看著那個小哥哥。估計是大壯覺得小哥哥的行為很酷,羨慕得不得了,而那個木頭房子在大壯的眼裏就是媽媽講的故事裏麵的房子。在大壯心中,那裏是非常令人癡迷的地方。

大壯跟著媽媽在小區散步,突然在路邊的草坪上發現了一隻天牛,媽媽蹲下來跟他一起看,發現大壯完全沉進去了,媽媽輕輕地把一根小木棍遞到大壯手裏。大壯拿著小木棍開始研究天牛,媽媽帶著鏟子和小桶站起來退到遠處,以免打擾到大壯。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散步是媽媽安排的,大壯會在散步時發現很多新鮮事,媽媽給了大壯鑽研發現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