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歌在照顧敢敢時,敢敢的爸爸趙亮已經在廚房做好了早餐,今天他跟別人換了班,準備下午開車送敢敢和陸歌去體檢。其實,趙亮覺得家裏兩個人分工很明確,趙亮主外,賺錢養家糊口;陸歌主內,教育孩子,養好孩子,打理好家務。現在家務由保姆打理,家裏的開銷增加了不少,而陸歌還常常拿出一套一套的理論,什麼“情感鏈接”啊,什麼“關鍵機遇”啊,什麼“孩子是兩個人的,別以為賺錢就可以不關心孩子”啊。這不,放著家門口的幼兒園不上,非要上一個破小區裏麵的什麼芭學園,上個幼兒園還要提前麵談,說是家長和老師要對孩子達成統一的情感氛圍,老師要提前看到孩子,以便做好心理準備來接納孩子,怎麼就那麼多的事?
此刻,敢敢人坐在餐桌邊,眼睛卻茫然無神,身體也無精打采,像是剛從什麼地方卸下來的包裹被放在椅子上。陸歌認為孩子就應該是這樣,早晨醒來懶懶的不想動,自己年輕時也是這種狀態,她想都沒想過孩子會有其他不同的樣子。此刻,她舀起一勺稀飯喂進敢敢的口中,敢敢條件反射似的張開嘴。吃到第三口,敢敢還是張嘴接著,但陸歌看到剛才喂進去的飯還含在他嘴裏,一股說不上的煩躁衝上陸歌心頭,她忍不住對敢敢說:“快吃啊!快把嘴裏的飯咽下去啊!”但她知道,這樣說是沒用的,陸歌拿著勺子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敢敢不喜歡吃那些什麼味道也沒有的小米稀飯,他喜歡喝有甜味的水,但現在飯已經被喂進口裏,他隻好含著,百無聊賴地看著桌子上的飯菜,順手拿起桌上的一支筷子一下一下地敲著桌子。媽媽一直在催,而且把敢敢手裏的筷子拿走,讓敢敢把飯咽下去。敢敢在媽媽“再吃一口、再吃一口”的催促下,不斷地歪過頭去躲著媽媽追過來的勺子。趙亮在一邊看著,早就忍不住了,他想不通吃個飯怎麼就這麼費勁呢?他覺得陸歌也太笨了,連給孩子喂個飯都喂不進去,還看了那麼多書。他決定自己給她做個樣子看看,這樣想的同時,他就突然啪的一聲狠狠地拍了桌子,瞪著眼睛憤怒地對敢敢大喊:“你要是再不吃,我和你媽媽就走了,你自己在家跟阿姨待著吧!”敢敢驚恐地看著爸爸,嘴裏含著飯,“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陸歌很生氣,狠狠地瞪著趙亮,大聲說:“你幹啥呀!”說完,抱著敢敢離開了。
李躍兒說
成人用溺愛使孩子認為自己什麼事都不能做,又用情緒暴力使孩子認為自己無法達到成人的期望,從而造成孩子的低自尊和低自信,很多孩子因此沒有動力做一個好孩子,也沒有力量去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由於受到溺愛,他們從小就對身邊的環境沒有探索的欲望。這種情況不解決,孩子一生都將無法麵對自己的生活。
一個孩子將來是否自信,是由他對自己能幹什麼和不能幹什麼的認識決定的,這就是自我效能認知。這是孩子建立自信的第一步,一個孩子將來精神能不能獨立,內心是不是有力量,都取決於此。
陸歌經常把從書上看到的對孩子說話的正確方式告訴趙亮,但趙亮一點都沒有耐心聽,跟他說了多少次不能朝孩子發火,他卻經常說出不該說的話來,對此陸歌也很失望,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為了把孩子養好,處處小心,趙亮卻經常粗魯地破壞,使自己的努力打了水漂。這時敢敢還在哭,他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突然那麼嚇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讓爸爸媽媽變得那樣可怕。敢敢的小臉兒上全是淚水,眼睛卻緊盯著爸爸,以防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和爸爸一起靠近自己,他的小手緊緊抓著媽媽。
早飯結束後,陸歌要帶敢敢去小區外的社區體育公園散步。陸歌帶著水、奶瓶和其他東西,背著雙肩背包,領著敢敢出門了。剛走了幾步,敢敢就要媽媽抱著他走,陸歌對敢敢說,讓敢敢自己走到前麵再抱,敢敢就拽著媽媽的衣服,抬起小臉兒,眼淚汪汪地看著媽媽,好像前麵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在等著他。陸歌發愁了,怎麼才能讓敢敢練習自己努力去該去的地方?如果沒有練習好自己努力走路,進了幼兒園,一個班有那麼多孩子,老師能抱著敢敢走嗎?陸歌忍耐地看著敢敢,沒有馬上抱他。敢敢撇著小嘴,馬上要哭的樣子。陸歌終於熬不過敢敢,一把把他抱起來,對他說:“這次媽媽抱一會兒,然後你自己走好嗎?”敢敢乖乖地答應道:“好。”陸歌內心一早晨的不愉快立刻化解幹淨,孩子這樣可愛,這樣乖,乖得讓人心疼,但陸歌打算走到前麵的小樹那裏就讓敢敢自己走。到了小樹旁,陸歌真的感到腰酸背痛了,畢竟孩子大了,這樣抱著走路一會兒就累得不行了。到了指定地點,媽媽讓敢敢下來自己走,但敢敢的腳卻縮著不肯落地,陸歌的火一下子就躥起來了——答應得好好的,走到前麵就自己走,現在卻賴著不下來。敢敢已經感覺到媽媽生氣了,他似乎非常害怕媽媽讓他下到地上,地麵對他來說也變得很可怕。
李躍兒說
敢敢媽的做法,隻是填補了自己的心理力量缺失和情感缺失,實際上,她是拿走了孩子的力量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可是她自己並不了解這一切,她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沒有經曆過實踐的磨煉,當她照著書上說的去做時,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已經扭曲了大腦中所知道的理論。
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有在成長中由於家長的養育不當而造成的心理需求,當我們麵對社會和環境時,會帶著這些特質來解釋我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所以,對於書上的同一段話,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同一個環境,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些不同又造成了千差萬別的行動。所以,我們需要跟人群在一起,互相碰撞,吸收大家的思想,矯正自己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