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說國家的凝聚力有什麼不對。大型的係統需要大規模的忠誠才能運轉,而且擴大人類同理心的範圍也肯定有其優點。比較溫和的愛國主義一直是人類創造的最有利的概念之一。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值得自己付出忠誠、自己對全體國民有特殊的義務,就能激勵人們關心他人、願意為他人犧牲。如果認為隻要沒有民族主義,我們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人人自由自在的天堂,那麼這會是一個危險的誤解。沒了民族主義,我們更可能麵臨部落割據、一片混亂。例如,瑞典、德國與瑞士等和平、繁榮及自由的國家的人,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缺少民族主義的國家則包括阿富汗、索馬裏、剛果,以及大多數失敗國家。[1]sup>
問題在於,有時候良性的愛國主義會搖身一變,成為盲目的極端國家主義。這時,人們不僅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其實所有的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更會相信自己的國家至高無上,需要自己付出所有的忠誠,其他人對自己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出現暴力衝突。幾個世紀以來,對民族主義最基本的批評就是民族主義會導致戰爭。然而,隻是指控民族主義與暴力有關,並不能遏製民族主義者做出極端行為,特別是每個國家都說自己是為了自保、對抗狡詐的鄰國,才進行軍事擴張的。隻要國家讓多數公民享受前所未有的安全和繁榮,公民就願意以鮮血為代價。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這種民族主義交易看起來極具吸引力。雖然民族主義造成前所未有的駭人衝突,但現代國家也建立了大型的醫療、教育和福利製度。有了公立的醫療服務,似乎帕斯尚爾戰役和凡爾登戰役也值得了。
但是到了1945年,一切都變了。核武器的發明,極大地削弱了民族主義交易的平衡。在廣島遭美國原子彈轟炸之後,人們害怕的不再是民族主義會導致普通戰爭,而是害怕導致核戰爭。麵臨徹底被毀滅的局麵時,人的心智思考會變得更敏銳。於是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原子彈,讓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民族主義這個神燈精靈至少有一半被塞回了神燈。就像尼羅河流域的那些古代部落,靠著把部分的忠誠從地方部落轉向更大的王國,得以合力控製住危險的河流。在核時代,全球社群逐漸超越了單純各個國家的層麵,因為隻有更大的社群才能控製核武器這個魔鬼。
在196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推出了著名的競選廣告《雛菊》,這是電視史上最成功的宣傳片之一。廣告一開始是一個小女孩一邊一片一片摘著雛菊的花瓣,一邊數著數字,當她從1數到10時,突然一個冷峻的男聲開始像發射導彈一樣倒計時。數到零的時候,畫麵中滿是核爆炸的明亮閃光。約翰遜向公眾高聲說道:“這就是可能的代價。我們要創造的世界,是要讓上帝所有的孩子都能活下去,還是要讓他們落入黑暗?我們必須彼此相愛,否則就必定死亡。”[2]sup>我們談到“要愛,不要戰爭”(make love, not war)這句口號,常常把它和20世紀60年代末的反主流文化聯係在一起,但其實早在1964年它就已經是一個普遍的觀念,就連約翰遜這種強硬的政治家都已經接受。
我並不是說國家的凝聚力有什麼不對。大型的係統需要大規模的忠誠才能運轉,而且擴大人類同理心的範圍也肯定有其優點。比較溫和的愛國主義一直是人類創造的最有利的概念之一。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值得自己付出忠誠、自己對全體國民有特殊的義務,就能激勵人們關心他人、願意為他人犧牲。如果認為隻要沒有民族主義,我們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人人自由自在的天堂,那麼這會是一個危險的誤解。沒了民族主義,我們更可能麵臨部落割據、一片混亂。例如,瑞典、德國與瑞士等和平、繁榮及自由的國家的人,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缺少民族主義的國家則包括阿富汗、索馬裏、剛果,以及大多數失敗國家。[1]sup>
問題在於,有時候良性的愛國主義會搖身一變,成為盲目的極端國家主義。這時,人們不僅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其實所有的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更會相信自己的國家至高無上,需要自己付出所有的忠誠,其他人對自己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出現暴力衝突。幾個世紀以來,對民族主義最基本的批評就是民族主義會導致戰爭。然而,隻是指控民族主義與暴力有關,並不能遏製民族主義者做出極端行為,特別是每個國家都說自己是為了自保、對抗狡詐的鄰國,才進行軍事擴張的。隻要國家讓多數公民享受前所未有的安全和繁榮,公民就願意以鮮血為代價。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這種民族主義交易看起來極具吸引力。雖然民族主義造成前所未有的駭人衝突,但現代國家也建立了大型的醫療、教育和福利製度。有了公立的醫療服務,似乎帕斯尚爾戰役和凡爾登戰役也值得了。
但是到了1945年,一切都變了。核武器的發明,極大地削弱了民族主義交易的平衡。在廣島遭美國原子彈轟炸之後,人們害怕的不再是民族主義會導致普通戰爭,而是害怕導致核戰爭。麵臨徹底被毀滅的局麵時,人的心智思考會變得更敏銳。於是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原子彈,讓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民族主義這個神燈精靈至少有一半被塞回了神燈。就像尼羅河流域的那些古代部落,靠著把部分的忠誠從地方部落轉向更大的王國,得以合力控製住危險的河流。在核時代,全球社群逐漸超越了單純各個國家的層麵,因為隻有更大的社群才能控製核武器這個魔鬼。
在196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推出了著名的競選廣告《雛菊》,這是電視史上最成功的宣傳片之一。廣告一開始是一個小女孩一邊一片一片摘著雛菊的花瓣,一邊數著數字,當她從1數到10時,突然一個冷峻的男聲開始像發射導彈一樣倒計時。數到零的時候,畫麵中滿是核爆炸的明亮閃光。約翰遜向公眾高聲說道:“這就是可能的代價。我們要創造的世界,是要讓上帝所有的孩子都能活下去,還是要讓他們落入黑暗?我們必須彼此相愛,否則就必定死亡。”[2]sup>我們談到“要愛,不要戰爭”(make love, not war)這句口號,常常把它和20世紀60年代末的反主流文化聯係在一起,但其實早在1964年它就已經是一個普遍的觀念,就連約翰遜這種強硬的政治家都已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