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俄羅斯在克裏米亞取得成功之後,想在烏克蘭其他地區依樣畫葫蘆,碰上的反抗就特別激烈,例如,在烏克蘭東部的戰爭就陷入僵局,徒勞無功。更糟糕的是(對俄羅斯來說),這場戰爭激起了烏克蘭的反俄情緒,將烏克蘭從盟友變為死敵。就像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嚐到甜頭,就不自量力地企圖染指伊拉克,俄羅斯也可能因為在克裏米亞取得成功,就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吞下烏克蘭。
整體而言,21世紀初,俄羅斯在高加索和烏克蘭的戰爭,實在稱不上非常成功。雖然戰爭提升了俄羅斯作為大國的聲望,但收獲的不信任感和仇恨也水漲船高。就經濟而言,更是不劃算,僅靠克裏米亞的旅遊景點,以及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殘破的蘇聯時代的工廠,這場戰爭根本入不敷出,更別談還有外國抽離資金、國際製裁的成本。想看到俄羅斯這種政策的局限,隻要對比近20年中國的情況便一目了然:中國維持和平,經濟大幅邁進;俄羅斯取得“勝利”,經濟卻停滯不前。[5]sup>
雖然莫斯科嘴上說得好聽,但是俄羅斯自己很清楚這些軍事投機行動究竟花了多少成本、帶來多少收益,所以現在才會一直小心翼翼,不讓局勢繼續惡化。俄羅斯一直遵守著校園霸淩的潛規則:“要打就挑最弱的,而且別打得太狠,免得老師出手。”如果普京在發動戰爭的時候真的以斯大林、彼得大帝或成吉思汗為榜樣,那麼俄羅斯的坦克應該早已衝向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首都,甚至一路衝向華沙和柏林。隻不過,普京既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斯大林。他似乎比誰都知道,軍力在21世紀的作用有限,而且一場成功的戰爭必定是一場懂得克製的戰爭。就算在敘利亞,雖然俄羅斯空襲轟炸毫不留情,但普京一直盡量減少派出地麵部隊,把近距離交戰留給別人,而且避免戰火蔓延到鄰國。
事實上,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近年來的種種舉動雖然看似侵略,但並非打算開啟新一輪全球戰爭,隻是想加強自己目前薄弱的防禦。俄羅斯大可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簽訂和平條約之後,俄羅斯就被視為“戰敗國”,美國和北約趁俄羅斯國力較弱,便無視承諾,將北約版圖擴大到東歐乃至之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西方還進一步不顧俄羅斯在中東的利益,以荒謬的借口入侵塞爾維亞和伊拉克,於是俄羅斯認識到必須靠自己的軍力,才能讓自己的勢力範圍免受西方侵犯。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近來之所以采取這些軍事行動,除了普京該負責,克林頓和小布什同樣難辭其咎。
當然,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可能隻是序幕,後麵隱藏著更大膽的帝國計劃。而且,就算普京目前並未認真計劃征服全球,成功也可能會讓他的野心膨脹。但還是要記住,普京執掌的俄羅斯的國力仍遠遠不及斯大林執掌的蘇聯;除非有其他國家加入,否則它連一場新的冷戰都無力維持,全麵的世界大戰就更別提了。俄羅斯人口近1.5億,國內生產總值(GDP)1.3萬億美元,但兩者都不及美國(3.25億人,19萬億美元)或歐盟(5億人,21萬億美元)。[6]sup>如果將美國和歐盟合計,人數足足是俄羅斯的5.5倍,GDP是俄羅斯的30多倍。
近年來的科技發展,則讓實際差距變得更大。蘇聯在20世紀中葉達到頂峰,當時其重工業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蘇聯的政治製度也有利於大規模生產拖拉機、卡車、坦克和洲際彈道導彈。時至今日,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重要性超越了重工業,但這兩方麵都是俄羅斯的弱項。雖然俄羅斯在網絡戰爭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民間信息科技產業發展的動力不足,經濟絕大部分依靠礦產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雖然這可能足以讓少數特權階層致富、讓普京掌權,但並不足以使俄羅斯在數字或生物科技軍備競賽中勝出。
更重要的是,普京統治下的俄羅斯缺乏能夠放諸四海的意識形態。在冷戰期間,蘇聯除了能夠向全球派遣軍隊,蘇聯式共產主義在全球也有吸引力。相較之下,“普京主義”對古巴、越南或法國的知識分子來說實在沒有吸引力。雖然世界上確實可能正流傳著威權式的民族主義,但就其本質而言,很難建立有凝聚力的國際社群。舉例來說,無論是波蘭共產主義,還是俄羅斯共產主義,在理論上都會同樣致力於爭取所有工人階級的共同利益。但如果是波蘭民族主義和俄羅斯民族主義,從定義上,利益就必然彼此衝突。普京崛起,刺激波蘭民族主義高漲,隻會讓波蘭比之前更加反俄。
因此,雖然俄羅斯放出了堪稱全球規模的假消息,並進行顛覆活動,希望拆散北約和歐盟,但是不太可能開展全球規模的實際征服活動。我們有理由相信,俄羅斯在克裏米亞、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東部的軍事行動,應該隻是獨立事件,而非開啟新的戰爭時代的前兆。
“在戰爭中取勝”已經成為一種失傳的藝術
到21世紀,為什麼各大強權想要打一場成功的戰爭竟如此困難?原因之一在於經濟本質的改變。在過去,經濟資產主要是實物資產,因此可以很直觀地通過征服使自己壯大。隻要在戰場上擊敗敵人,就能掠奪一座又一座城市,把敵國平民放到奴隸市場販賣,並占領極有價值的麥田與金礦。羅馬販賣希臘和高盧戰俘,於是經濟繁榮;19世紀美國占領加利福尼亞的金礦、得克薩斯的田野,於是國力興盛。
但到了21世紀,占領已經賺不了大錢,隻剩蠅頭小利。今天,主要的經濟資產是科技和體製的知識(institutional knowledge),而不再是麥田、金礦甚至油田,而知識是無法用戰爭來掠奪的。如果是“伊斯蘭國”這樣的組織,或許仍然能依靠在中東劫掠城市和油井而過上好日子(“伊斯蘭國”從伊拉克各銀行劫掠超過5億美元,2015年又依靠銷售石油獲得5億美元)[7]sup>,但對於像中國或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這個金額實在微不足道。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每年GDP超過20萬億美元,實在不太可能為了區區10億美元就開戰。如果中國真花上幾萬億美元和美國開打,那麼如何支付所有相關費用、承擔所有戰爭損失、補償所有喪失的商機?而且,中國獲勝後,難道要劫掠矽穀那些富人和公司?蘋果、臉譜網和穀歌這些公司,雖然確實價值數千億美元,但這些價值依靠武力根本搶不到。畢竟,矽穀雖然叫矽穀,可並沒有矽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