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21世紀,我們被大量的信息淹沒,而審查機構甚至都沒有去阻擋信息的打算,反而忙於散布錯誤的信息,或是用不重要的事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你現在住在墨西哥的一個偏僻小鎮,有一部智能手機,光是看維基百科、TED演講、免費在線課程,就可以花掉大把的時間。一方麵,現在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隱藏它們不喜歡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麵,現在如果想用各種互相矛盾的報道、無關緊要的話題來影響大眾,完全是輕而易舉。比如,全球民眾現在如果想知道敘利亞的阿勒頗(Aleppo)遭轟炸的情況,或是南極冰蓋融化的最新情形,隻要上網點一下就能得到信息。然而網絡上眾說紛紜,實在難以判斷哪些內容可信。正是因為隻要點一下就能得到無數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難以專注。如果政治或科學看起來太複雜,我們很容易就會想轉去看些可愛的貓貓狗狗、名人八卦。
在這樣的世界裏,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信息,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信息,判斷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事實上,西方自由主義教育的理想幾百年來一直如此,但時至今日,甚至許多西方學校也從未實現這個理想。教師隻是把資料硬塞給學生,再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出於對集權主義的恐懼,自由派的學校特別害怕教學生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認為隻要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和一點自由,學生就會構建自己的世界觀。就算這一代學生還沒辦法打造出一個有頭有尾、有意義的故事,未來也總有時間讓我們好好消化這一切。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我們在未來這幾十年所做的決定,將會影響生命本身的未來,而我們隻能依據自己目前的世界觀來做出這些決定。如果我們這一代人無法對宇宙有整體的認識,生命的未來就隻能依賴隨機的決定。
迫在眉睫
除了太強調提供信息,大多數學校也過於強調讓學生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積分方程式、用C++語言寫計算機程序、識別試管中的化學物質或是要外國人學著講中文。然而,我們並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我們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語言編程、學說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年,人工智能比人類更會寫程序,穀歌翻譯應用也能讓隻會說“你好”的外國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話、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
那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3]sup>說得寬泛一點兒,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裏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類不隻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但是,在21世紀,我們被大量的信息淹沒,而審查機構甚至都沒有去阻擋信息的打算,反而忙於散布錯誤的信息,或是用不重要的事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你現在住在墨西哥的一個偏僻小鎮,有一部智能手機,光是看維基百科、TED演講、免費在線課程,就可以花掉大把的時間。一方麵,現在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隱藏它們不喜歡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麵,現在如果想用各種互相矛盾的報道、無關緊要的話題來影響大眾,完全是輕而易舉。比如,全球民眾現在如果想知道敘利亞的阿勒頗(Aleppo)遭轟炸的情況,或是南極冰蓋融化的最新情形,隻要上網點一下就能得到信息。然而網絡上眾說紛紜,實在難以判斷哪些內容可信。正是因為隻要點一下就能得到無數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難以專注。如果政治或科學看起來太複雜,我們很容易就會想轉去看些可愛的貓貓狗狗、名人八卦。
在這樣的世界裏,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信息,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信息,判斷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事實上,西方自由主義教育的理想幾百年來一直如此,但時至今日,甚至許多西方學校也從未實現這個理想。教師隻是把資料硬塞給學生,再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出於對集權主義的恐懼,自由派的學校特別害怕教學生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認為隻要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和一點自由,學生就會構建自己的世界觀。就算這一代學生還沒辦法打造出一個有頭有尾、有意義的故事,未來也總有時間讓我們好好消化這一切。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我們在未來這幾十年所做的決定,將會影響生命本身的未來,而我們隻能依據自己目前的世界觀來做出這些決定。如果我們這一代人無法對宇宙有整體的認識,生命的未來就隻能依賴隨機的決定。
迫在眉睫
除了太強調提供信息,大多數學校也過於強調讓學生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積分方程式、用C++語言寫計算機程序、識別試管中的化學物質或是要外國人學著講中文。然而,我們並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模樣,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我們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語言編程、學說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年,人工智能比人類更會寫程序,穀歌翻譯應用也能讓隻會說“你好”的外國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話、粵語或客家話來交談。
那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3]sup>說得寬泛一點兒,學校不應該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裏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類不隻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這麼做的原因在於,隨著改變的步伐加速,除了經濟會改變,就連“作為一個人”的意義也可能不同。早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就聲稱“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隻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講的主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而到2048年,物理和認知結構或許也會煙消雲散,或是散成大量數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