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狂妄的人開始,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時代裏,一塊新的戰爭陰雲,已經沉重地壓在了台灣的頭上。
中國有一句老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日本就是這麼惦記著台灣,惦記得讓人害怕。
台灣現代言情片裏常有這樣的反麵角色:某家不務正業的壞小子,盯上了鄰居家貌美如花的姑娘,然後玩命追、騷擾。人家瞧不上他,就使陰謀耍詐,當麵威脅利誘,背地裏蠅營狗苟。挑撥個是非,散布個流言蜚語,膽子大了,或許還會來個霸王硬上弓。下流手段全用盡,折騰得主人公七葷八素。這樣的缺德孩子,雖然鬧到最後惡有惡報,可七八十集看下來,也直叫觀眾恨得牙癢癢。
如果說16世紀的台灣,已出落成貌美如花的大姑娘,那麼倭寇就是鄰居家那個缺德孩子。
說起這個“缺德孩子”對台灣的罪行,那更是罄竹難書。前麵講過,從元朝末年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弘治、正德、嘉靖,一百年來倭寇對台灣的騷擾始終不曾中斷。那年頭兒日本國內不太平,家裏鬧分家(戰國時代),打得一團糟。但日本朝廷的態度還算好,日本這階段曆代“實際統治者”,對倭寇都是極力反對的。每當出了事,大都會第一時間賠禮道歉,甚至還時常“大義滅親”,把肇事者送交中國懲辦。“危機公關”做得很到位。所以說起那段曆史,雖然可恨,但善良的中國人也大多理解,比如晚明學問家馮夢龍就曾信誓旦旦地說:“倭寇之亂,乃奸民自為,其國王不知也。”
但到了萬曆十八年(1590年),這個“缺德孩子”的家長,終於撕下了他以往偽善的麵紗:搶人家姑娘算什麼,白吃白拿也太沒眼光了,搶他全家才夠本!
這個家長的名字,叫豐臣秀吉。
這個人今天相當有名。大名鼎鼎的日本“太閣”,“戰國英雄爭霸”的最後勝利者。幾代日本電影工作者拿著他的故事拍電影,連他的部將們也都被吹成了戰神。
當然反麵評價更不少。除了日本本土外,周邊國家的老百姓對他那真是恨到咬牙切齒。比如在韓國南部農村,小孩子們至今還有稱作“打猴子”的扔石塊遊戲。所謂“猴子”,就是這位豐臣先生的綽號。明清時代的文人們,把他看成目無君父、篡權自立,挑戰天朝天威的奸賊。現代中、韓、朝三國的曆史教科書,說到他,以及那場由他發動禍及整個朝鮮半島的侵略戰爭,對他的評價非常一致:侵略者,戰犯,可恥的失敗者。
無論是本國後代的吹捧美化,還是教科書上的激烈抨擊,豐臣秀吉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日本從一個島國走向擴張道路的蛻變裏,他是宗師。深刻影響東亞政治的日本軍國主義,他是鼻祖。而台灣島的命運,也因他的出現,被他所預言。
從這個狂妄的人開始,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時代裏,一塊新的戰爭陰雲,已經沉重地壓在了台灣的頭上。
中國有一句老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日本就是這麼惦記著台灣,惦記得讓人害怕。
台灣現代言情片裏常有這樣的反麵角色:某家不務正業的壞小子,盯上了鄰居家貌美如花的姑娘,然後玩命追、騷擾。人家瞧不上他,就使陰謀耍詐,當麵威脅利誘,背地裏蠅營狗苟。挑撥個是非,散布個流言蜚語,膽子大了,或許還會來個霸王硬上弓。下流手段全用盡,折騰得主人公七葷八素。這樣的缺德孩子,雖然鬧到最後惡有惡報,可七八十集看下來,也直叫觀眾恨得牙癢癢。
如果說16世紀的台灣,已出落成貌美如花的大姑娘,那麼倭寇就是鄰居家那個缺德孩子。
說起這個“缺德孩子”對台灣的罪行,那更是罄竹難書。前麵講過,從元朝末年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弘治、正德、嘉靖,一百年來倭寇對台灣的騷擾始終不曾中斷。那年頭兒日本國內不太平,家裏鬧分家(戰國時代),打得一團糟。但日本朝廷的態度還算好,日本這階段曆代“實際統治者”,對倭寇都是極力反對的。每當出了事,大都會第一時間賠禮道歉,甚至還時常“大義滅親”,把肇事者送交中國懲辦。“危機公關”做得很到位。所以說起那段曆史,雖然可恨,但善良的中國人也大多理解,比如晚明學問家馮夢龍就曾信誓旦旦地說:“倭寇之亂,乃奸民自為,其國王不知也。”
但到了萬曆十八年(1590年),這個“缺德孩子”的家長,終於撕下了他以往偽善的麵紗:搶人家姑娘算什麼,白吃白拿也太沒眼光了,搶他全家才夠本!
這個家長的名字,叫豐臣秀吉。
這個人今天相當有名。大名鼎鼎的日本“太閣”,“戰國英雄爭霸”的最後勝利者。幾代日本電影工作者拿著他的故事拍電影,連他的部將們也都被吹成了戰神。
當然反麵評價更不少。除了日本本土外,周邊國家的老百姓對他那真是恨到咬牙切齒。比如在韓國南部農村,小孩子們至今還有稱作“打猴子”的扔石塊遊戲。所謂“猴子”,就是這位豐臣先生的綽號。明清時代的文人們,把他看成目無君父、篡權自立,挑戰天朝天威的奸賊。現代中、韓、朝三國的曆史教科書,說到他,以及那場由他發動禍及整個朝鮮半島的侵略戰爭,對他的評價非常一致:侵略者,戰犯,可恥的失敗者。
無論是本國後代的吹捧美化,還是教科書上的激烈抨擊,豐臣秀吉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日本從一個島國走向擴張道路的蛻變裏,他是宗師。深刻影響東亞政治的日本軍國主義,他是鼻祖。而台灣島的命運,也因他的出現,被他所預言。
豐臣秀吉,日本愛知縣名古屋人,出生於1537年,原名木下藤吉郎。其父隻是個下等武士,家庭條件隻能說一般。豐臣秀吉的先天條件更慘,人長得砢磣,年輕時候的綽號叫“禿鼠”,後來發跡了,才改成“猴子”。在諸侯割據的日本戰國時代,極講究門第出身和個人形象。以豐臣秀吉的條件,想發跡,那基本是沒什麼希望的。
但豐臣秀吉從小就不一般。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敢想。早在他窮困潦倒的青年時代,他就曾對好友蜂須賀氏立言:“他日必一統天下,成就萬世功勳。”不但敢想而且敢做,二十歲不到就主動投身內戰洪流,先後在幾家諸侯麾下效過力,最後跟定了一個主子——織田信長。從足輕(普通持矛士兵)開始幹起,在多次戰鬥中奮勇衝殺。他綽號“禿鼠”,腦袋比老鼠還賊,兵法韜略無師自通,打仗的鬼點子一套接一套,很快就被織田信長看重,直升機一般往上提拔,先當組頭(小隊長),又當城主(小諸侯),再到國主(大諸侯)。打了一堆勝仗,也擁有了一支戰無不勝的嫡係軍隊。姓名也改了,叫“羽柴秀吉”。到1581年織田信長削平群雄、統一日本時,這隻出身貧寒的“禿鼠”,已是織田信長身邊的實力派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