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的“本能寺之變”,更成為豐臣秀吉的人生轉折點。諸侯明智光秀發動兵變,殺死了投宿在京都本能寺的織田信長。織田信長這棵“大樹”倒了,但豐臣秀吉這隻“猢猻”,卻是給點陽光就燦爛。他先是在五日內迅速帶兵返回京都,急行軍五百裏,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垮明智光秀,並擴充實力,一舉成為日本最強大諸侯。這場戰鬥,就是日本曆代軍事家津津樂道的“中國大撤退”。隨後他或打或拉,擊敗反對派島津氏,收服死對頭德川家康,終於1585年再次統一日本,挾持日本天皇號令諸侯,被日本天皇賜姓為“豐臣”,官封日本“關白”(宰相),五年後又將“關白”職務讓與外甥豐臣秀次,自任“太閣”(前任宰相),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這就是豐臣秀吉的簡略發跡史。很能打(征戰數十年僅遇一敗),很能混(從平民到關白),能屈能伸(連姓名都隨便改)。但如果僅限於此,豐臣秀吉也不過就是一個梟雄。之所以說他對日本乃至東北亞政治影響深遠,全是因為他身上的一個特點,可概括成一句廣告語:世界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行動就有多大。
年輕的豐臣秀吉夢想統一日本。當他削平群雄,執掌了日本最高權力後,日本的狹小天地當然裝不下他。他有了一個更加宏大的夢想——征服世界。而台灣,就是他夢想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有了“大夢想”,當然就有“大行動”。他掌權之後發詔令,宣稱日本是“神國”,和中國“天朝”相對應。把一向對中國“納貢”的日本,抬到了和中國平等的位置。定下了征服世界的瘋狂計劃,決定三年征服朝鮮,五年征服中國,將都城遷到北京,然後揮師南進,征服印度和印度支那半島,從此一統世界。連他的養子豐臣秀賴也覺得“幹爹”太瘋,托病不想參與。豐臣秀吉寫了封字條給他,上書“隻要打下北京,你就是中國的關白(宰相)”。“幹兒子”豐臣秀賴立刻熱血激蕩,當即表忠心願赴湯蹈火。瘋狂,也是有遺傳的。
“大夢想”是美好的,“大行動”卻是殘酷的。“夢想”的第一步是征服朝鮮。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二十萬日軍直撲朝鮮半島,一開始摧枯拉朽,三個月就幾乎占領朝鮮全境。但朝鮮是明王朝的藩屬國,打朝鮮竟不看大明朝的臉色,這還了得?幾萬明軍揮師入朝,把二十萬日本“戰國英雄”打了個稀裏嘩啦。戰爭持續了整整六年,幾十萬日軍被明軍分割包圍在朝鮮半島。全日本被拖得筋疲力盡,內部反對聲四起。豐臣秀吉在內憂外患中死去。侵朝日軍在倉皇撤退中,被明軍圍困在露梁海域,幾乎全軍覆沒。今天的日本曆史學家普遍認為:這場戰爭幾乎讓一半日本青壯年喪生。
說起這位瘋狂的豐臣秀吉,曆史學界,特別是中韓曆史學界幾乎都是嘲笑:瘋狂,不自量力,螳臂當車,飛蛾撲火……說啥的都有。隱沒在嘲笑聲裏的,卻是豐臣秀吉瘋狂計劃中兩句影響深遠的話。
第一句話,現代人非常熟悉。這是近代日本侵華戰略裏極出名的一句話:欲征服支那,先征服滿洲;欲征服滿洲,先征服朝鮮。說起這句話,現代人往往想起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但這句話的最早出處,卻來自豐臣秀吉:“欲圖唐土(中國),先圖遼東;欲圖遼東,先圖朝鮮。”
現代人知道不多的,是他的第二句話。不夠高調,但絕對是真理。如果說第一句話是近代日本的一條明線,那麼第二句話就是一條暗線。
“得唐之土,關鍵在得唐東南之土;欲圖唐(中國)之東南,必先圖夷洲(台灣);欲圖夷洲,先圖琉球。”
翻譯成白話就是:占領中國,關鍵就是要占領中國東南地區;要得到中國東南地區,就要先得到台灣;要得到台灣,就要先得到琉球(衝繩群島)。
就在當年豐臣秀吉做出瘋狂戰略的同時,他就已經開始行動了。1592年,他派大將有馬晴信出使台灣,威逼台灣少數民族向日本“納貢”,卻被罵得狗血淋頭。對台灣,豐臣秀吉一直都是有想法的。
在豐臣秀吉的征服戰略中,侵略中國其實是有兩條路線的。先占領朝鮮,進而攻占遼東,威脅中國北方,進而進兵琉球,拿下台灣,以台灣、琉球群島為基地,對中國東南沿海展開攻擊,最終占領中國全境。很瘋狂,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三百年後,就會發現這段話準得離譜:1874年,日本迫使中國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其對琉球的統治,繼而廢琉球國,將琉球國改為日本衝繩縣。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清政府,吞並朝鮮。而在之後的“議和”中,日本獅子大開口,借機迫使清政府割讓台灣。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台灣成了日本海軍的基地,日本海軍以台灣為跳板,大肆攻打中國東南各省,不但占領南方諸省,更封鎖了中國的海路。中國隻能通過西南的滇緬公路和青藏高原的駝峰航線獲得外援……豐臣秀吉這句瘋狂的話,被日本人以低調的方式,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裏一步一步地完成著。
這就是豐臣秀吉對於日本的意義。這個人的出現、瘋狂、失敗,激起了一個民族潛意識中的對外擴張欲望。如果說之前倭寇之亂的日本隻是一群一盤散沙的毛賊,那麼豐臣秀吉及其身後的日本,卻是一支在慘遭失敗後蟄伏休養、默默積蓄力量的巨盜。豐臣秀吉將日本定為“神之國”,宣稱日本“夢日而生”,太陽照耀的地方就是日本的領土。這些在外人看來瘋子般囈語,卻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自大的源泉。他的存在,是整個日本曆史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