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通過體驗得來。自我肯定是需要通過分析自己的生活經驗並加以體會才能作出的。生活需要我們體驗,隻有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生的過程之中,並細細品味當下的每一個時刻,你才算是真真正正地體驗,才能得到確確實實的感悟。
可見,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修行中,我們能夠自我體證,這一過程還是很重要的。修行的道千千萬,可是,修行得悟的人卻隻能是你自己,沒有人能夠代替。
佛光偈語
開始證悟,你已踏上了尋找自我的路途;
通過學習,你能發現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修持一生,你將了解到自我肯定的真義;
體驗生活,全心投入到當下時刻的自我。
靈活處世
無德禪師一向在各處雲遊行腳。一天,來到佛光禪師處。佛光禪師對他說:“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禪者,為什麼不找一個地方隱居?”
無德禪師無可奈何地回答:“哪裏才是我隱居的地方呢?”佛光禪師道:“你雖然是一位很好的長老禪師,卻連隱居的地方都不知道。”
無德禪師說:“我騎了三十年的馬,今天卻被你這頭驢子摔下來。”便在佛光禪師那裏住了下來。
一天,一個學僧來問:“離開了佛教的教義,請禪師幫我從心地上來抉擇一下。”無德禪師告訴他:“如果是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學僧若有領會,剛要禮拜時,無德禪師又說了:“你剛才問得很好。”
“我本來還想再請教禪師的,可是,話到口邊不說了。”學僧道。
無德禪師也跟著道:“今天我就不回答了。”
學僧還是問了:“幹淨到一塵不染時又如何?”
“我這個地方不留那種客人。”無德答。
“禪師的家風是什麼?”學僧問。“我不告訴你。”無德道。
學僧不滿:“為什麼不告訴我?”無德禪師毫不客氣地答:“這就是我的家風。”
學僧認真問道:“您的家風難道沒有一句話嗎?”無德禪師說:“打坐。”
學僧不禁頂撞:“街上的乞丐每天不都在打坐嗎?”
於是無德禪師拿了一塊錢給了學僧,學僧終於省悟。
無德禪師再見佛光禪師時報告:“我在行腳,您叫我隱居。當行腳時行腳,當隱居時隱居。我現在已經找到隱居的地方了。”
自古以來的參禪,有的行腳雲遊,有的陸沉隱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唯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緣的傳燈之人。究竟怎樣做才是參禪真正的生活行止?正如無德禪師所說:“當行腳時行腳,當隱居時隱居。”做人處世不也應這樣嗎?
我們在做世間工作時,隻記得一條便好:無論自己以何種形式工作,其實都是在為了眾生。好比無德禪師所說的那樣,假如你行腳時能利益眾生,安定自心,那麼就行腳好了;假如你隱藏自己時,能更好地弘法利生,那麼你就隱藏起來吧。這些都隻不過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所以說,為人處世,還是靈活些好。那麼,我們如何做,才算是真正的靈活應變呢?
第四,通過體驗得來。自我肯定是需要通過分析自己的生活經驗並加以體會才能作出的。生活需要我們體驗,隻有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生的過程之中,並細細品味當下的每一個時刻,你才算是真真正正地體驗,才能得到確確實實的感悟。
可見,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修行中,我們能夠自我體證,這一過程還是很重要的。修行的道千千萬,可是,修行得悟的人卻隻能是你自己,沒有人能夠代替。
佛光偈語
開始證悟,你已踏上了尋找自我的路途;
通過學習,你能發現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修持一生,你將了解到自我肯定的真義;
體驗生活,全心投入到當下時刻的自我。
靈活處世
無德禪師一向在各處雲遊行腳。一天,來到佛光禪師處。佛光禪師對他說:“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禪者,為什麼不找一個地方隱居?”
無德禪師無可奈何地回答:“哪裏才是我隱居的地方呢?”佛光禪師道:“你雖然是一位很好的長老禪師,卻連隱居的地方都不知道。”
無德禪師說:“我騎了三十年的馬,今天卻被你這頭驢子摔下來。”便在佛光禪師那裏住了下來。
一天,一個學僧來問:“離開了佛教的教義,請禪師幫我從心地上來抉擇一下。”無德禪師告訴他:“如果是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學僧若有領會,剛要禮拜時,無德禪師又說了:“你剛才問得很好。”
“我本來還想再請教禪師的,可是,話到口邊不說了。”學僧道。
無德禪師也跟著道:“今天我就不回答了。”
學僧還是問了:“幹淨到一塵不染時又如何?”
“我這個地方不留那種客人。”無德答。
“禪師的家風是什麼?”學僧問。“我不告訴你。”無德道。
學僧不滿:“為什麼不告訴我?”無德禪師毫不客氣地答:“這就是我的家風。”
學僧認真問道:“您的家風難道沒有一句話嗎?”無德禪師說:“打坐。”
學僧不禁頂撞:“街上的乞丐每天不都在打坐嗎?”
於是無德禪師拿了一塊錢給了學僧,學僧終於省悟。
無德禪師再見佛光禪師時報告:“我在行腳,您叫我隱居。當行腳時行腳,當隱居時隱居。我現在已經找到隱居的地方了。”
自古以來的參禪,有的行腳雲遊,有的陸沉隱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唯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緣的傳燈之人。究竟怎樣做才是參禪真正的生活行止?正如無德禪師所說:“當行腳時行腳,當隱居時隱居。”做人處世不也應這樣嗎?
我們在做世間工作時,隻記得一條便好:無論自己以何種形式工作,其實都是在為了眾生。好比無德禪師所說的那樣,假如你行腳時能利益眾生,安定自心,那麼就行腳好了;假如你隱藏自己時,能更好地弘法利生,那麼你就隱藏起來吧。這些都隻不過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所以說,為人處世,還是靈活些好。那麼,我們如何做,才算是真正的靈活應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