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不願沉淪的人能了悟禪意。因為無始以來的無明,我們在六道中一再輪回流轉,受盡重重苦難。而那些希望終止流轉,不願一再沉淪的人,往往更容易接受佛教的修行方法和理論,並在生活中加以實踐。因為他們已深知輪回之苦,所以,會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全身心地體悟禪道,因此,他們也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有成就。
可見,明心悟道也是需要條件的,這就是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眾生皆有佛性,同時每個人也都有悟性上的差別。隻要你能以善心、脫離心、菩提心精進求道,就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佛光偈語
不斷向善,擁抱禪心就在當下;
一心脫離,滅諸煩惱當下清淨;
發無上心,專心道業體悟靈光;
不願沉淪,終能脫離輪回之苦。
禪心處處
臨濟禪師和鳳林禪師是好朋友。有一次相聚時,鳳林禪師說道:“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
臨濟問道:“海月既無影,遊魚何得迷?”
鳳林說道:“見風看浪起,玩水野帆飄。”
臨濟接口:“孤輪獨照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
鳳林說道:“任將三寸輝天地,一句禪機試道看。”
臨濟說道:“路逢劍客順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鳳林禪師至此已無話可說。於是,臨濟禪師吟誦一偈:“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石火莫及電光罔通。”
後來溈山禪師看到這首詩偈,向仰山禪師問道:
“他們的言辭意境,其速度之快,更甚於電光石火。古聖先賢又用什麼方法教導後學呢?”仰山禪師反問:“老師您的意思呢?”溈山答:“隻要是能言說的,皆無實義。”
仰山不以為然:“凡所言說,皆是佛法。凡所佛法,皆在心源。心念一動,遍十方界。電光石火均不及心快也。”
溈山亦道:“確實,海月也好,遊魚也好;風浪也好,帆船也好;寂靜的江山,蕭條的秋天;詩人劍客,天地機遇,總在心中。何關迷悟?何關遲速?”
禪者好問,因其對人生、佛道、禪心充滿疑問。但禪者的問答,又似尋不出關聯。其實,其間絲絲入扣,緊緊相連。
所謂真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然則,異同一如也,動靜一如也,東西一如也,空有一如也,迷悟一如也。禪師和我們自己打成一片,不也就一如了!
在我們這一生之中,無論歡喜也好,苦惱也罷,其實細細地思考一下,它們也是一如一體的。當你領悟到禪與人生打成一片,你的心境也就寬了許多。那麼,如何做才能算是禪與人生打成一片呢?
第一,堅持正行即是禪道。《壇經·般若品》中說:“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心正,才能行正。而行正道,正是修行悟道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你平時的一切行動都是正直無私,能保持身、口、意的清淨無染,那麼,你就是沉浸在禪道之中了。
第四,不願沉淪的人能了悟禪意。因為無始以來的無明,我們在六道中一再輪回流轉,受盡重重苦難。而那些希望終止流轉,不願一再沉淪的人,往往更容易接受佛教的修行方法和理論,並在生活中加以實踐。因為他們已深知輪回之苦,所以,會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全身心地體悟禪道,因此,他們也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有成就。
可見,明心悟道也是需要條件的,這就是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眾生皆有佛性,同時每個人也都有悟性上的差別。隻要你能以善心、脫離心、菩提心精進求道,就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佛光偈語
不斷向善,擁抱禪心就在當下;
一心脫離,滅諸煩惱當下清淨;
發無上心,專心道業體悟靈光;
不願沉淪,終能脫離輪回之苦。
禪心處處
臨濟禪師和鳳林禪師是好朋友。有一次相聚時,鳳林禪師說道:“海月澄無影,遊魚獨自迷。”
臨濟問道:“海月既無影,遊魚何得迷?”
鳳林說道:“見風看浪起,玩水野帆飄。”
臨濟接口:“孤輪獨照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
鳳林說道:“任將三寸輝天地,一句禪機試道看。”
臨濟說道:“路逢劍客順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鳳林禪師至此已無話可說。於是,臨濟禪師吟誦一偈:“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石火莫及電光罔通。”
後來溈山禪師看到這首詩偈,向仰山禪師問道:
“他們的言辭意境,其速度之快,更甚於電光石火。古聖先賢又用什麼方法教導後學呢?”仰山禪師反問:“老師您的意思呢?”溈山答:“隻要是能言說的,皆無實義。”
仰山不以為然:“凡所言說,皆是佛法。凡所佛法,皆在心源。心念一動,遍十方界。電光石火均不及心快也。”
溈山亦道:“確實,海月也好,遊魚也好;風浪也好,帆船也好;寂靜的江山,蕭條的秋天;詩人劍客,天地機遇,總在心中。何關迷悟?何關遲速?”
禪者好問,因其對人生、佛道、禪心充滿疑問。但禪者的問答,又似尋不出關聯。其實,其間絲絲入扣,緊緊相連。
所謂真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然則,異同一如也,動靜一如也,東西一如也,空有一如也,迷悟一如也。禪師和我們自己打成一片,不也就一如了!
在我們這一生之中,無論歡喜也好,苦惱也罷,其實細細地思考一下,它們也是一如一體的。當你領悟到禪與人生打成一片,你的心境也就寬了許多。那麼,如何做才能算是禪與人生打成一片呢?
第一,堅持正行即是禪道。《壇經·般若品》中說:“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心正,才能行正。而行正道,正是修行悟道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你平時的一切行動都是正直無私,能保持身、口、意的清淨無染,那麼,你就是沉浸在禪道之中了。
第二,放下執著即是禪道。有不少人說自己每天也沒做多少事情,但就是覺得心累,而且十分容易煩躁。心累是因為你抓得太緊了,你把一切都看得很重,你的執著心成了你的負累。所以,當你能夠明白,今生所抓緊的一切都帶不走,這些外物不僅不能給你帶來絲毫幸福,而且還會成為影響你開悟的阻礙,你就會毫不猶豫地放下這些,而去感受心的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