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發現生活的美。現代人有一個最大的通病,就是覺得自己的生活乏味無聊,沉悶而無生氣,覺得“活著沒意思”,也看不到生活中的美。禪心的體驗,需要生活之美的生發。常常抱怨生活沒意思的人,其實是缺乏發現生活美的心靈。我們說心空,是要過濾掉那些對身心無益的思想,而不是要拒絕生活中的美好體驗。
第三,因果道上覺悟。有人畏懼因果業力,更畏懼因果帶來的痛苦。能有這個心還是好的,最怕的就是那些不怕因果、不懂因果道理的人了。他們什麼都不怕,什麼事情都敢做,這才是最要命的!在因果道上獲得覺悟,就是要懂得因果絲毫不爽,自己造業、自己承擔的道理。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你都不能代替別人,別人也無法代替你。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因為做的惡事小,對他人沒有什麼傷害就無視它,你做再小的事情,都記錄在你的善惡簿上了,在因果麵前,任何人都是逃脫不掉的。
第四,生死事上看破。人們都是厭死好生的,為了讓自己活下去,人們也會做出各種事情來,其中包括善事,自然也包括惡事。比如,為了自己能夠活下來,有人會在搖晃的船上把同伴推落大海;也有人為了他人的生命,寧願自己犧牲性命。其實,從道德倫理上講,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絕對是善事一件。但是,我們也不要輕視那些珍惜自己生命的人,畢竟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隻有這麼一次。因此,生死大事,你要重視,也要看破。重視,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看破,是不要太過於執著自己,更不能因為自己的寶貴生命而去傷害其他生命。須知道,你所做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回到自己身上的!
禪心真理能一時現前,也是要從日常生活入世並加以體悟的。因此我常說,不要輕視身邊的小事,也許就因為些許日常小事,而能成就你無量的功德,使你體悟到禪心真理的妙處呢!
佛光偈語
淡泊自心,勿追名逐利,自見心性;
生活之美,努力去發現,即見禪心;
因果大道,要獲得覺悟,方離恐懼;
生死看破,應努力行善,才得成佛。
契悟本義
河南寶應院的南院慧顒禪師,是臨濟禪師的門下。有一次開示大眾說道:“現在各禪林間,對於啐啄之機的問題,僅具有啐啄同時的本體而已,尚未具有啐啄同時的妙用。”啐啄是比喻時機成熟,時機成熟當下就能契悟之義。
有一位學僧聽了以後,向前問道:“請問禪師,什麼是啐啄同時的妙用?”
慧顒禪師解釋道:“啐啄是像擊石出火、閃電出光,間不容發的時機所作的。如果你要用意識去分別的話,便失去機用了。”
有一位學僧聽了,不滿意地說道:“我尚有疑問,被你這麼一說更糊塗了。”
慧顒禪師聽了以後,就用一根棍棒對學僧打了過去。學僧正要開口辯解,慧顒禪師就將他趕出了山門。
這個學僧受了這一次的挫折以後,來到雲門文偃禪師座下參學。一日,將自己離開慧顒禪師處的情形告訴文偃禪師的門人聽。文偃禪師的門人聽後問道:“慧顒禪師棒打你,此棒折斷了嗎?”
學僧聽了這一句話後豁然有悟,便趕快回到南院想向慧顒禪師懺悔。但慧顒禪師此時已經圓寂了,南院寶應寺已由風穴延沼禪師擔任住持。風穴延沼就問他道:“你當時是怎麼不服先師的?”
學僧回道:“我當時好像是在燈影搖晃中走路一樣,不會肯定自己。”
風穴延沼禪師探問了究竟後說道:“那麼你現在已經會了,我給你印證。”
諺語有雲:“飯未煮熟,不要隨便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一啐啄妙用,當下一刻,即是新的生命開始。慧顒禪師的打逐,隻是孵化期中的妙用。文偃門人的一句“棒有折斷嗎?”這才是一啄,真正的更進一層的妙用。
精神上的開悟,其實遠比煮飯孵蛋更困難,假如你掌握了其中的妙道,反而會把這種心靈的開悟當作是生活中的樂趣。更何況能夠在精神上有所新的開悟,也意味著新生命的開始,而這種印證,若不是從生活中得來的,還能來自哪裏呢?可見,我們的真常本性,原本就和生活不可分離,而簡單寡欲的生活方式則是幫助人們獲得精神開悟的好助手。我們要獲得精神開悟,概而言之,就是要領會尋常生活中也存在的妙用。
第一,從世俗生活中尋找自然的氣息。什麼叫自然的氣息?就是不做作,就是順其自然,就是不刻意追求什麼境界、什麼開悟。因為這些都是通過體證和修行之後自然而然得來的,並不是你想追求就能得到的。這種自然的氣息,能夠喚起我們對自心的覺悟,而不是與時下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同流合汙。在世俗生活中尋找這種自然氣息,也需要你能克製住自己浮躁的心態,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自然和空靈中,而不是費心勞神、胡思亂想。心若能止歇,外事便平靜,這個道理是絕對可靠的。
第二,從世俗生活中淨化自己的身心。淨化身心,這幾個字我們聽的次數很多,可是,究竟該怎麼落實,卻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在世俗生活中,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實都是一種淨化身心的手段。比如,你所從事的不喜歡的工作,也許你曾經那麼厭煩它。假如我告訴你,通過這些工作,你能夠培植起自己的耐心,並且對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你還會覺得這個工作很討厭嗎?那些讓你心煩的事情,其實也是對你心性的磨煉,待到某一階段,你的身心淨化完畢,生活中又會出現更多事情,對你進行下一個階段的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