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河間張郃(1 / 2)

冀州士卒的甲胄武器成了西涼軍的裝備,徐榮熟稔這樣的打法,再將冀州兵聚在一起,安排樊稠將其全部送到黃河南岸之後,便帶著劉惠北上。

打心底,他對劉惠並不信任,這不僅僅是劉惠是冀州人士,更在於他行事謹慎,不打無把握之仗。隻是他是認識韓馥的,對冀州也頗為了解,認識之前的冀州刺史公孫度,了解冀州兵卒向來是無甚勇氣,不然也不會在張純張舉叛亂之時,一敗塗地,還是由公孫瓚平定叛賊。

但他又相信劉惠說的是真的,他想要麵見陛下,想要跟韓馥再無幹係。漢家的天下,忠於大漢的有不少。在劉協沒有大張旗鼓的將自己的本意彰顯之前,漢室忠臣會有很多的。

十八路諸侯聲勢浩大,代表的是關東,卻不是關東所有的太守刺史,遠的不說,徐州牧陶謙對關東聯軍便是嗤之以鼻,如今的青州雖然賊寇並起,參與聯軍的卻隻有一個北海相孔融。冀州牧跟渤海太守也不能代表整個冀州的態度。

他一路東行,遇到了不少願意效忠天子的家族,這些家族口口聲聲說著效忠天子,將其捧在上位,卻無太多的表示。既不願意與關東聯軍為敵,也不願意捐獻太多錢糧。他們都清楚,皇帝不會注意到自己這等小民,能夠與中郎將攀上關係,已經是好事了。

可徐榮看不上他們,對他們隻是敷衍,敷衍之後,大步離去。

他是知道陛下的,知道自己要是惡了陛下,絕對不會有好下場,他不敢輕易許諾,隻是坦言:“你等若是想要一些機會,不讓遷移家族,前往司隸之地,尋一機會,去求見陛下,或許能夠一展胸中抱負。”

徐榮的話,說了跟沒說一個樣子,要是世家豪族們能夠放棄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就不會讓大漢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人的本能就是僥幸,並不會認為自己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篤定劉惠不相對韓馥下手,不然的話,他大可以借鑒溫侯的壯舉,帶著韓馥的人頭歸來。但在大漢的臣子,與亂臣賊子當中,他選的又是大漢的臣子。

本不想幹的念頭擠在一起,混做一團,形成不同的念想,這一切,讓劉惠無法作出決斷,說服自己。

他現在做的是無法放下顏麵,在徐榮的逼迫之下,做的決斷。

情感本就是極其複雜的,在叫醒城守,帶著百餘人聚在城門口的劉惠仍舊遲疑,不想就此讓黎陽陷落,他畢竟是冀州的官員。

他身邊是張司馬,張司馬是河間國人,是東漢的諸侯王的子民,卻效力於州郡,從黃巾之亂到現在,累功官至司馬。張司馬本名一個郃,字儁義。

冀州士卒的甲胄武器成了西涼軍的裝備,徐榮熟稔這樣的打法,再將冀州兵聚在一起,安排樊稠將其全部送到黃河南岸之後,便帶著劉惠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