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以艱苦卓絕的精神,所追求的“三不朽”事業。他做人“躬自實行”,嚴於律己,恪守“起早”二字,並終其一生以貫之。製定“課程十二條”,時時自省,“戎馬倥傯之間,讀書為學不倦”,“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有恒”。蘇軾有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曾國藩當屬後者。蔣介石也十分讚賞他這種“打脫牙和血吞”的堅忍沉毅,認為“這是曾氏的偉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訣”。梁啟超曾盛讚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一生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然而,由於北上剿撚的失敗、處理天津教案事件的不力,晚年的曾國藩招致朝野上下非議,他遺憾頗多,鬱鬱寡歡,兼以多年戰爭的摧殘,很快就精衰力竭了。
曾國藩逝世後,光緒二年(1876),由光緒帝親自下詔,曾國藩的門人李瀚章編纂、李鴻章校勘,編刻了傳忠書局版的《曾文正公全集》。該全集的參校人員達到三十三位,其中包括李宗羲、彭玉麟、沈葆楨、丁日昌、劉秉璋、俞樾、李元度、郭崑燾、薛福成、梅啟照、吳汝綸、黎庶昌、王闓運等,這些人物大都是曾國藩的門徒或朋友,與其關係密切,深得其精神要旨。這一版本因編校團隊陣容強大、聲望顯著,編輯嚴謹、點校精妙而流傳甚廣。湖南長沙傳忠書局是一家“紳辦官助書局”,當時專為刊刻《曾文正公全集》而開辦,也因刊刻《曾文正公全集》而聞名於世。《曾文正公全集》刊刻完成後,傳忠書局又延續了十四年之久,直到光緒十七年(1891),由於業務減少而被合並。
《曾文正公全集》包含《首卷》一卷、《奏稿》三十卷、《十八家詩鈔》二十八卷、《經史百家雜鈔》二十六卷、《經史百家簡編》兩卷、《鳴原堂論文》兩卷、《詩集》四卷、《文集》四卷、《書劄》三十三卷、《批牘》六卷、《雜著》四卷、《求闕齋讀書錄》十卷、《求闕齋日記類鈔》兩卷、《年譜》十二卷:
(一)《首卷》包含《上諭》《諭賜祭文》《禦製碑文》《國史本傳》《神道碑》《墓誌銘》等。在《上諭》中,清廷蓋棺定論,評價曾國藩“學問純粹,器識宏深,秉性忠誠,持躬清正”。《國史本傳》詳述了曾國藩從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進京為官到同治十一年(1872)逝於兩江總督任上的功績,認為他“器識過人,盡瘁報國”“忠誠克效,功德在民”。
曾國藩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以艱苦卓絕的精神,所追求的“三不朽”事業。他做人“躬自實行”,嚴於律己,恪守“起早”二字,並終其一生以貫之。製定“課程十二條”,時時自省,“戎馬倥傯之間,讀書為學不倦”,“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有恒”。蘇軾有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曾國藩當屬後者。蔣介石也十分讚賞他這種“打脫牙和血吞”的堅忍沉毅,認為“這是曾氏的偉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訣”。梁啟超曾盛讚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一生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然而,由於北上剿撚的失敗、處理天津教案事件的不力,晚年的曾國藩招致朝野上下非議,他遺憾頗多,鬱鬱寡歡,兼以多年戰爭的摧殘,很快就精衰力竭了。
曾國藩逝世後,光緒二年(1876),由光緒帝親自下詔,曾國藩的門人李瀚章編纂、李鴻章校勘,編刻了傳忠書局版的《曾文正公全集》。該全集的參校人員達到三十三位,其中包括李宗羲、彭玉麟、沈葆楨、丁日昌、劉秉璋、俞樾、李元度、郭崑燾、薛福成、梅啟照、吳汝綸、黎庶昌、王闓運等,這些人物大都是曾國藩的門徒或朋友,與其關係密切,深得其精神要旨。這一版本因編校團隊陣容強大、聲望顯著,編輯嚴謹、點校精妙而流傳甚廣。湖南長沙傳忠書局是一家“紳辦官助書局”,當時專為刊刻《曾文正公全集》而開辦,也因刊刻《曾文正公全集》而聞名於世。《曾文正公全集》刊刻完成後,傳忠書局又延續了十四年之久,直到光緒十七年(1891),由於業務減少而被合並。
《曾文正公全集》包含《首卷》一卷、《奏稿》三十卷、《十八家詩鈔》二十八卷、《經史百家雜鈔》二十六卷、《經史百家簡編》兩卷、《鳴原堂論文》兩卷、《詩集》四卷、《文集》四卷、《書劄》三十三卷、《批牘》六卷、《雜著》四卷、《求闕齋讀書錄》十卷、《求闕齋日記類鈔》兩卷、《年譜》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