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說明(2 / 3)

(一)《首卷》包含《上諭》《諭賜祭文》《禦製碑文》《國史本傳》《神道碑》《墓誌銘》等。在《上諭》中,清廷蓋棺定論,評價曾國藩“學問純粹,器識宏深,秉性忠誠,持躬清正”。《國史本傳》詳述了曾國藩從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進京為官到同治十一年(1872)逝於兩江總督任上的功績,認為他“器識過人,盡瘁報國”“忠誠克效,功德在民”。

(二)《奏稿》為曾國藩向皇帝所奏陳的折子。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的“遵義大禮疏”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的“楚岸鹽引淮川分界行銷折”止,內容涵蓋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北上剿撚、處理天津教案事件以及各項章程奏疏等。奏稿所陳敘事詳盡,細節處動人心魄,頗有畫麵感。“其佳篇傳播人間,士大夫多能舉其詞”。

(三)《十八家詩鈔》是曾國藩編輯的古代詩歌選集。遴選魏晉南北朝的曹植、阮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六家,唐代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李商隱、杜牧八家,宋代的蘇軾、黃庭堅、陸遊三家,金代元好問一家,共十八家,收錄古、近體詩六千五百九十九首,並對一些詩作做了圈點批注。

(四)《經史百家雜鈔》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誌、敘記、典誌、雜記十一類。與之前吳楚材、吳調侯叔侄選編的《古文觀止》比,此選本更能體現選編者的學術主張;與姚鼐主編的《古文辭類篡》相比,此選本更能體現曾國藩對經史類文章的重視。《經史百家雜鈔》在晚清和民國時風行海內,影響極大,被毛澤東稱為“最佳國學入門書”。

(五)《經史百家簡編》是《經史百家雜鈔》的精簡版。曾國藩在序目中有言:“鹹豐十年,餘選經史百家之文,都為一集,又擇其尤者四十八首,錄為簡本,以詒沅甫。”又稱:“茲別選簡本,僅得四十八首,以備朝夕吟誦,約而易守。”是曾國藩為方便自己及弟弟們讀誦而精選的文本。全書繼續沿用《經史百家雜鈔》的分類方式,其中韓愈的文章占了全書的1br4,足見曾國藩對韓愈文章的推崇,“研窮經文,尤好昌黎韓氏之文”。

(六)《鳴原堂論文》是曾國藩選編的漢唐以來的名臣奏疏,共十七篇。曾國藩感於“久困兵間”,弟弟們雪中送炭,皆因“急難而來”。這種兄弟情深,特別像鶺鴒鳥一隻離群其餘皆鳴的情形,故取《詩經》中《常棣》和《小宛》兩詩“鶺鴒”之旨,名其堂為“鳴原堂”,以感念“打仗親兄弟”的手足之情,並擬定為奏疏輯本的名稱。曾國藩對所選奏疏加以“細批詳評”“論述義法”,期望曾國華和曾國荃兩位弟弟能領悟和掌握撰寫奏疏的要旨。

(七)《詩集》即曾國藩自己的詩歌集。分四卷,每卷之前標明了詩歌創作的起止年代。曾國藩所作大多為古體詩和律詩,極少絕句。語言自然樸拙,重在敘事。如:“荷花夏如海,當春垂萬柳。”“寥落音書闊,多疑驛使差。”

(八)《文集》主要是曾國藩寫給同僚的祝壽序文或墓誌銘等。或情感真摯,或文字質樸,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九)《書劄》是曾國藩寫給上級、同僚和朋友的私人信函。在《書劄》中我們看到一個更真實的曾國藩,他時常會和朋友們發牢騷,傾訴困境。《書劄》多處寫到戰爭形勢的危急,“日在驚濤駭浪之中”,又言“軍事變幻無常,每日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之太驟”。

(十)《批牘》是曾國藩回複下級官員來文的批示公文。內容涉及官風官德、軍紀軍務、稅務征繳以及洋務交涉、教案處置等問題。

(十一)《雜著》中除了一些應酬之文、歌詞聯語,還收錄了曾國藩製訂的各種告示和條規章程等,這些內容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十二)《求闕齋讀書錄》是曾國藩曆年的讀書劄記。“求闕齋”為其書齋名。“求闕”二字源於他讀《易經》的感悟,他認識到“陰陽相生,一損一益”的自然之理,進而意識到“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的本性,其時他“名位漸顯,而堂上重慶,門祚鼎盛”,“每以盈滿為戒,自名其書舍曰‘求闕齋’。”“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自然大道如此,何況人事?讀書錄分經、史、子、集四部,記載了他的研讀心得、考證和校勘等,多有獨到精辟的見解。

(十三)《求闕齋日記類鈔》收錄了曾國藩自鹹豐八年(1858)到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去世時的日記,由曾國藩的同鄉王啟原進行分類編輯。主要分為問學、省克、治道、軍謀、倫理、文藝、鑒賞、頤養、品藻、遊覽十類。為“修己、治人、道之大綱也”,字裏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