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生老及病死(2 / 2)

由於佛陀在世時樹立了崇高的威望,其遺骨成為人們紀念他的最佳遺物。因此各國民眾,凡是曾經與佛陀有緣的,都希望得到佛陀的骨殖,建塔禮拜。最初有這種想法的是波婆國的末羅族人,他們想到佛陀滅度於拘屍那羅境內,害怕人家不給佛陀舍利,便企圖訴諸武力,帶著大批兵馬,殺氣騰騰地來到了拘屍那羅城下。消息傳開,其他諸國也不甘人後,有6個國家的國王也紛紛派兵而來,要奪取佛陀的遺骨舍利。當然,拘屍那羅的末羅人更不願放棄自己的權利。眼看一場戰爭在所難免。這時一位香姓婆羅門說:“我們一生多受佛陀的教誨,現在卻為了佛的舍利互相爭鬥,實在有違佛陀的精神。依我看,舍利還是多分幾份的好。”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讚同,於是請這位婆羅門作為執法人,進行分配。佛舍利被分為8份,各自如願以償。

但是,在早期佛教中,佛隻有一個,哪來那麼多舍利以供崇拜呢?於是,舍利也就不限於佛陀的骨殖了,一些有德行的高僧火化之後剩下的殘骨也被稱為舍利。

舍利是佛教信徒們崇拜的聖物,尤其是佛陀的舍利更是珍貴萬分。擁有了佛陀的舍利,猶如佛陀親臨一樣。於是,為了保存好舍利,人們便創造了塔。

釋迦牟尼的舍利被8個國王分別取走後,最初修建了8座舍利塔,供奉佛陀的舍利。到了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大興佛教,他統一印度,將各國的舍利塔打開,將佛陀舍利分為84000份,分散到各地建造84000座舍利塔供養。因此,佛陀的舍利就分布在四麵八方了。

塔在梵文中的本意就是墳墓。在印度,現存最早的三齊大塔,據說是埋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完全是一個墳墓的樣子。中間是半圓覆體式的大土堆,頂上有豎竿和圓柴,下有台基和欄牆。前有上下的階梯,最外麵還有四麵開門的圍牆。這已經是經過阿育王時代大大加工過的樣子了。最初隻不過是一個土堆而已。

佛教傳入中國後,專為供奉舍利而建造塔的做法也傳到中國。在中國,佛塔亦稱為浮屠、浮圖、佛圖等等。三國時,孫權建佛塔,據說是中國建塔的開始。隋文帝時下令建舍利塔,此後廣為流傳。專為供奉舍利而建塔的做法傳到中國後,同中國的風俗傳統相結合,其形狀和建築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形狀有方形、八角、六角、圓形等等,還有雙塔、列塔、空心塔、實心塔等區別。其建築結構又分為地宮、基座、塔身、塔刹幾部分。後來,一些寶塔日益脫離佛教,其用途與原來的宗旨相差甚遠,如風水塔、燈塔、觀象塔等等。

中國佛教僧人的死葬,一般也以火葬為主,也是火化後收其舍利,建舍利塔收藏。我國著名佛寺如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就是該寺埋藏曆代住持等高僧舍利的塔群。但也有例外,比如唐代高僧玄奘,死後就沒有火葬,唐高宗是用金棺銀槨將其全身埋葬。

至於葬禮是否隆重,是根據亡僧生前的地位而定的。一般僧人死後並不舉行葬禮,也不戴孝哭喪,不舉行任何佛事活動,隻請首座主持一個簡單的送喪儀式火化即可。住持等首腦僧人亡故,則要舉行葬禮。這種葬禮的儀式一般由其他寺院的高僧或本寺的首座擔任主持。其程序與俗人的葬禮大體相似。

首先,堂頭行者要向寺院上下報喪。由弟子或侍者親隨為死者洗浴更衣,裝殮入棺,在棺木前設粥飯茶湯為供品。方丈及眾僧焚香禮拜,舉哀,各人都要換上喪服。死者入棺3日後蓋上棺蓋,將棺木移至法堂,在法堂上掛帷幕,中間法座上掛上亡僧遺像,安放牌位。在法堂上香燭不絕,每天兩次上供,還要派人通宵守靈。

在正式舉行葬禮的那一天,其他寺院的僧人以及俗家施主都要登門上祭,由寺院知客僧接待。然後起棺出喪,由喪司、維那進香,做起棺佛事,鳴鍾鼓等法器送喪。主喪帶領眾人,排成兩行,齊步並行,行走時要心懷悲哀,不能交頭接耳。到了火化場所,由小師、鄉人及法眷看守火化並收攏遺骨。最後,亡故僧人的遺骨要送入塔內安放,僧人的牌位進入祖堂供奉。葬禮結束。

如果喪者是住持,此後還要選舉新的住持。主都要登門上祭,由寺院知客僧接待。然後起棺出喪,由喪司、維那進香,做起棺佛事,鳴鍾鼓等法器送喪。主喪帶領眾人,排成兩行,齊步並行,行走時要心懷悲哀,不能交頭接耳。到了火化場所,由小師、鄉人及法眷看守火化並收攏遺骨。最後,亡故僧人的遺骨要送入塔內安放,僧人的牌位進入祖堂供奉。葬禮結束。

如果喪者是住持,此後還要選舉新的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