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與孝道
一個人出家為僧的最小年齡是7歲。佛教與伊斯蘭教或天主教有別,一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成為佛教徒的。所以僧人在剛出生的時候,與一般人也沒有什麼區別。
然而,佛教的人生哲學卻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業報輪回說。按照佛教的理論,眾生,即包括人在內的一切有意識的生物,都因自己所做的業因,也就是自己的善惡行動而得到報應,並在六道中輪回轉生。作為輪回的主體,今世可能為父,但在下世就可能變成人子,或者因為今世的惡行,在來世下地獄,或轉生為餓鬼、畜牲。這樣,自己的生命是不是父母給的就成了問題。我今世托生為人子,並不是父母所生,而是因為我前世行善,沒有惡行所得到的報應。如此說來,父母對孩子並沒有什麼恩情,兒女對父母也不存在親情。
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基石是孝親。孝是做人的根本。正因為這樣,在佛教初傳中國的漢魏至南北朝時期,不孝曾是儒道兩家攻擊佛教的主要對象。有人指出:出家人剃頭是違反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訓;有人批評,出家為僧,使孩子離棄父母,是大不孝。佛教僧人要不要孝養父母,孝在中國僧人心目的地位如何,在當時是中國佛教麵臨的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佛教一直背負著“不孝”的惡名,它在中國就不可能獲得大的發展。
中國佛教僧人強調孝親始於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這部經書譯出後,被視為佛教的孝經,廣為流傳。中國僧人自此開始倡揚孝道,大肆宣揚目連救母的故事,創作了大批專門提倡孝道的經典和說唱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父母恩重經》,這部經書以老百姓樂於接受的通俗曲子的形式,曆數母親養兒的艱辛和恩情。在這樣的宣傳攻勢下,孝親思想也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弘揚的中心教義之一。
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惠能就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直接認為孝敬父母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而禪宗叢林的規範《百丈清規》則從製度上保證了僧人孝敬父母的可能性,規定父母疾病逝世,僧人均可以請假探親或奔喪,時間不限。
衰老與疾病
對僧人來說,年齡並不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僧人並不是以年齡論長幼,而是以受戒時間的長短論輩分。但人到老年,行動困難,生活不能自給,須有人照顧,僧人也是這樣。到僧人年老時,寺院就要給予一定的照顧。
僧人到了老年,根據地位的不同,有不同的安排。如果是住持方丈,因年老有病,心力疲倦,可以辭職隱退,稱“退院”。此時,他要進行一係列的清點交割工作,把賬簿、文書之類交待清楚。到退院的那一天,召集僧眾集會,方丈當眾向僧眾辭謝。此後,如果他繼續留在寺院,則安排在東堂居住,還是住單間,也有專人侍奉,待遇還是比較好的。
曾經擔任過西堂、首座、維那、書記、班首等職務,或者有一定名望資曆的高僧,當其年老退職後,為了表示優待,也可以居住“單寮”。一間單寮最多可居住五六人,也有專人侍奉。
其他一般的年老僧人則移居“延壽堂”。延壽堂是專門為年老僧人設置的療病休養之所。延壽堂設有專職的堂主,由寬容厚道、辦事周密的僧人擔任,負責供給年老病僧的衣食藥物等必需品。如果老病僧人的床單衣服髒了,堂主還要為他們換洗。
(《百丈清規》中規定:僧人得病後,寺院要把僧人的家人及親友請來,在病人床前誦念讚佛文,並在佛像前代表病僧進行懺悔,以求得壽命延長,病體康複。如果病情沒有好轉,日益沉重,估計難以救治,就要留下一份類似遺囑的“口詞”。內容包括:僧名、本名、原籍、何年出家、在某寺出家為僧,等等,並表明如果去世,隨身行李由寺院分配,死後希望按叢林清規安葬發送。
寺院還要給病僧治療疾病的藥物。這些“藥物”按佛教的說法分為四類,又稱“四藥”。第一類是“時藥”,是僧人日常的食品,如米、麵、醬菜、豆腐等;第二類是“非時藥”,指果汁一類的食品,這是專為治病而吃的,沒有病的僧人不可吃,所以稱“非時”;第三類是“七日藥”,在病後7日內服用,也被認為是可以治病的藥物,如酥油、蜜、奶等;第四類稱“盡形藥”,指一切可以治病的植物,略相當於中草藥。
葬禮和舍利
佛教起源於印度,我國古代僧人的葬禮很多方麵都受到印度佛教傳統習俗的影響。在古代印度曾流行四種葬法,即水葬、火葬、土葬、林葬。火葬和土葬人們都很熟悉,水葬就是把屍體放在水中,隨波逐流;林葬則是把屍體棄在荒林中喂野獸。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病死在中印度拘屍那羅城外,他就是火葬的。佛教僧人以釋迦為榜樣,一般以火葬為主。
火葬在印度稱茶毗,是一種焚燒屍體、收藏遺骨的葬法。僧人尤其是高僧的火葬,常會留下一些遺物,那就是“舍利”。
舍利,是梵文的音譯,其本來的意思是指屍體或屍骨。但佛教中說的舍利有其特殊的含義。佛教認為,舍利是佛和有德行的高僧勤修戒、定、慧等的功德所形成之物。舍利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全身舍利或完整舍利,即死後**不壞或縮小;另一種叫碎身舍利,即屍體火化後凝結成顆粒狀的固體。這種舍利又分為白色米粒狀的骨舍利,紅色的肉舍利和黑色的發舍利。另外還有燒不壞的心、舌、眼而成的舍利。但一般指骨舍利。釋迦牟尼去世後,火化後遺體結成了許多顆晶瑩明亮、五光十色、擊之不碎的珠子,加上其他的身骨、牙齒、毛發留下來,這就是最早的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