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節日和儀式3(1 / 2)

過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到同泰寺舍身。這一次他出家37天,群臣按照以前的慣例,又用了1億錢把他贖了回來。梁武帝前後四次舍身同泰寺,寺院由此得錢4億。

水陸法會

水陸**會,亦稱水陸會、水陸道場、水陸齋、水陸大齋會、悲濟會等,全稱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它是超度水陸一切遊魂、普濟六道眾生的重大宗教儀式,是汊傳佛教界通行的一種重要的大型法會。

水陸法會始於梁武帝。據記載,南朝梁武帝有一天夢到一位神僧對他說:“輪回六道中的眾生,都受著無盡的痛苦,為什麼不做水陸大齋普度一切生靈?”醒來後,梁武帝把這個夢告訴國內的有名高僧,但誰都不知道“水陸大齋”指的是什麼。名僧寶誌說,從佛經典籍中尋找,應該會有所收獲。梁武帝聽了他的話後,便開始搜尋貝葉經文,日夜披覽達3年之久,這才找到阿難見麵燃鬼王,建立平等斛食的故事。於是撰寫《水陸儀文》,並在鎮江金山寺修建道場。此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梁武帝的夫人郗後生性奇妒,死後轉生為巨蟒,托夢給梁武帝。梁武帝為之悲歎,於是作了十卷《慈悲道場懺法》,請眾僧為郗後懺悔生前的罪業。在法會之後,郗後化為天人,在空中拜謝武帝而去。

在梁武帝創始之初,水陸道場並未盛行。在唐高宗時,傳說道英禪師夢中得到異人指點,醒後從大覺寺得到梁武帝所撰的(《水陸懺文》,於是再興水陸法會於山北寺。到宋代,水陸法會大行於世,並在民間相習成風。元明兩代,水陸法會更加普遍,並且得到朝廷的提倡。明代洪武年間,曾在南京蔣山多次設水陸道場,參加僧眾超過千人,四方高僧均應邀赴會說法。明太祖朱元璋還親臨道場禮佛,並命人製作了在水陸道場上演奏的樂曲。清代僧人儀潤曾詳述水陸法會的規則,寫成六卷本《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成為現行水陸法會儀式的手冊。

水陸法會分為內壇和外壇。外壇多設於環繞大殿或法堂的廂房配殿之中,是念經的道場。外壇又分為6個小壇:

(1)大壇,用僧人24名,專門禮拜誦讀《梁皇懺》,故又稱“梁皇壇”。大壇的布置是:上方懸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像三幅,兩側掛有四大天王的畫像。在佛像後麵,掛著十殿(有時掛八殿)閻王及判官像。在三尊佛像下方的主祭壇上,供奉著五位尊者的牌位,除了上麵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外,再加上觀音菩薩和城隍神。壇前安置讀經用的經台,上麵安放著香燭、淨水、花果、麵食等供品。

(2)諸經壇。用7名僧人,誦念經文。諸經壇的設置是:主壇後上方掛有和大壇一樣的佛像和護法神像,主壇供奉觀音菩薩塑像,壇前置4個經台,同樣安放供品。

(3)法華壇。用7名僧人,專門誦讀《妙法蓮華經》。在主壇上供奉幹手觀音像,主壇後上方掛有以觀音為中心的各位菩薩。

(4)淨土壇。7名僧人在此專門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主壇供奉阿彌陀佛像,主壇後上方懸掛極樂淨土畫像。此外,兩側的牆上或特別張掛的帷幕上,張貼有許多“蓮位牌”,俗稱“生蓮條”。格式如下:

佛力超薦口口口口口口生蓮之位

陽世口口口

其中“生蓮之位”之前的空格部分填寫亡者名諱,如“先考口口口公”、“先妣口門口口太夫人”或“口家曆代祖先”等等;而在“陽世”之下的空格中填寫施主的姓名。

(5)華嚴壇。兩名僧人在華嚴壇專門閱覽《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諸壇之中,隻有這華嚴壇是“看”經而非“誦”經。這是因為《華嚴經》篇幅太長,無法短期誦完,所以就派兩位僧人在這兒看,看到哪兒算哪兒。主壇供奉毗盧遮那佛,兩側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壇上還供奉著裏麵裝有(《華嚴經》的經函,經台上則放著供僧人閱讀的經卷。

(6)瑜伽壇,又稱施食壇,專供夜間放焰口使用。此外,南方有些寺院也不設瑜伽壇,而用藥師壇取代,專門供奉藥師佛,誦讀《藥師經》,而且也像淨土壇的蓮位牌那樣貼紅紙“佛光普照口口口口長生祿位”,空格處填寫施主發願為之消災祈福的人名。在消災條前,要點燃39盞油燈。

外壇主要是誦經,主要的法事一般在內壇舉行,內壇一般設於大殿之上。如果要舉行一場持續7天的水陸法會,一般有下列程序:

第一天,三更時分打掃幹淨內外兩壇,也就是用法水遍灑戒壇。四更時分在內壇誦念經咒,施展法力,使內壇與外界塵俗隔絕。五更時分派遣使者發符(也就是邀請函),上請佛、菩薩、天神等,下召六道眾生,請他們前來赴會。此時還要在大殿左前方樹起長幡,上寫“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幡”字樣。

第二天,四更時分請諸位神佛正式臨壇,叫做“請上堂”。其方法是在主壇上方懸掛神佛的畫像卷軸,其中正中懸掛的是毗盧遮那佛(居中)、釋迦牟尼佛(居左)和阿彌陀佛(居右)三位佛的畫像。在神佛的畫像卷軸下安放各種牌位。這些召請神佛的牌位的牌麵上方畫有寶蓋,下方畫有蓮花,中間用黃紙書寫所請神佛的名諱。在畫像之下還要安放供桌,桌上擺設燈燭、香花、水果、佳肴、點心等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