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節日和儀式2(1 / 2)

臘八吃粥

臘八粥,是在每年農曆臘月初八(即十二月初八),用稻、黍、稷、麥、菽五穀雜糧為主,再加上棗、杏仁、栗子、花生、核桃等,以文火煮成粥。吃臘八粥的風俗始於宋代,它是佛教傳說與中國傳統宗教相結合的產物。

根據佛教傳說,佛陀出家後,刻苦修行,尋求解脫的法門。他不厭風雨,不臥不起,淨心受戒,每天隻吃一粒米,苦苦修行6年,餓得骨瘦如柴,但一無所得。他覺悟到苦行無益,不能成道,應該恢複進食。於是,他吃了牧羊女奉獻給他的用泉水、雜糧和野果熬成的乳糜狀的稀粥。佛陀吃粥後,體力恢複,精力大增。他坐在菩提樹下,思考解脫之道。終於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這一天就成了“成道節”了。

僧人為了紀念佛陀成道,每逢農曆臘月初八,舉行誦經活動,並用雜糧、紅豆、幹果煮成供粥,然後和尚們分而食之,故亦稱佛粥。佛教本來已深入人心,而這種粥煮出來香氣撲鼻,味道很好,於是民間爭相仿效,形成吃臘八粥的風俗。

這一習俗不僅與佛教成道節有關,還與中國傳統的宗教節日有關。我國自周朝以來,臘月初八就是一個重要的祭日。這一天,人們要用獵獲的野獸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既是酬謝神靈一年來的庇護,也是企求他們來年繼續保佑。由此可見,吃臘八粥是佛教與中國傳統宗教節日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自宋代以後,雖然我國浴佛均在農曆四月八日進行,但吃臘八粥的風俗長盛不衰。清代每到農曆臘月初八晚上,坤寧宮就支起能盛100斤米料的大鍋,通宵熬粥,以供皇室食用。雍正以後,每年臘八,還在雍和宮支起大鍋熬粥,分贈王公大臣品嚐。直到現在,吃臘八粥的風俗仍盛行各地。

懺儀種種

佛教認為,眾生生於塵世,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貪、嗔、癡、奢侈、淫逸、不信佛法等等全都是罪過。因此出家人就要一一懺悔以前的罪過,還要不斷懺悔現在的種種惡行,發願歸依三寶,精誠修行,永不退縮。這就是懺悔。根據各種不同經典的內容而編製的懺悔文和儀式就是“懺儀”,也稱“懺法”。

在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懺儀,除了《梁皇懺》外,還有這樣幾種:

慈悲水懺。簡稱“水懺”,唐代知玄著。這個懺法的來曆還有個故事。知玄在長安時遇到一位僧人,相貌奇特,身患惡疾,人人都厭惡他、疏遠他,而知玄卻盡心盡力地侍奉他,毫無倦意。後來知玄要去四川,這位僧人為知玄的行為感動,臨別時說:如果以後有什麼為難之事,可以去彭州茶隴山找他。幾年後,知玄左邊大腿上長了一個很奇特的“人麵瘡”,百般求醫,毫無效果,突然想起這個僧人的臨別贈言。於是,知玄立即趕到茶隴山尋找這名奇僧,也果真找到了。那位僧人知道知玄的病苦後,讓他用山泉清洗患處,沒有幾天就痊愈了。知玄十分感激,那僧人卻說:世人皆有罪,而不知罪過的緣起,你不妨著作懺儀,讓人懺悔罪業,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說完,僧人就不見了。知玄深感自己遇合之奇,也真的依照那名僧人的囑咐,著成了三卷《慈悲水懺》。

大悲懺。這是根據“大悲咒”而作的一種懺法,全稱是《幹手幹眼大悲心咒》。宋代的僧人知禮首次作此懺法。因為這道懺法是向觀音發願乞求,而觀音在民間最是深入人心,因此這道懺法也漸漸在民間流行開了。後來,清朝的見月法師對懺文進行了修改刪節。這個懺法儀式簡略莊嚴,是今天全國流行最廣的一種懺法。

藥師三昧懺。全稱是《藥師三昧行法》一卷,簡稱“藥師懺”,這是根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而作的一種懺法。清初仁庵義禪師在天溪大覺寺擬定懺文。這道懺法盛行於江南,凡是施主要求做消災延壽的法事的,多用這種懺儀。

淨土懺。《往生淨土懺願儀》一卷,略稱“淨土懺”。宋代僧人遵式撰寫。因為“來世轉生極樂世界”的淨土宗信仰在民間很是流行,所以這道懺法通行很廣,至今盛行不衰。

地藏懺。《慈悲地藏懺法》三卷,簡稱為“地藏懺”,已經不知是誰所作。這道懺法的儀式與藥師懺、淨土懺大體相同,是比較晚才出現的懺法之一。施主要做為亡故父母祈求冥福的法事,多用這道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