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節日和儀式1(1 / 2)

佛歡喜日

佛誕日是佛教最大的節日,這一天叫做“佛歡喜日”。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浴佛法會。

浴佛的儀式開始於印度,它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的。在佛教誕生前,婆羅門教早有一種起源於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當時,洗浴自身和洗浴聖者像是一種普遍的社會風俗習慣。《大寶積經》記述說:舍衛城波斯匿王的女兒無垢施,於二月八日和500婆羅門一起,持滿瓶水,要出城洗浴天像。這時許多婆羅門看見不少佛教比丘站在城門外,認為不吉祥,其中一個長者要求無垢回到城裏,但遭到她的拒絕。佛教大概就是繼承了婆羅門教這一傳統做法,而舉行的浴佛法會。

佛教傳入中國後,浴佛的儀式也隨之傳入我國。從曆史記錄上看,早在佛教初傳的東漢末年,這一法事活動就已經有了。《後漢書·陶謙傳》記載,當時一些地方每逢浴佛節來臨,觀看的人成千上萬。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這一儀式已經相當盛行。據記載,四月八日這一天,佛教僧人用車載著佛像,在大街上巡遊,連當時的北魏皇帝都親臨宮門觀看,並散花表示致敬。在浴佛節載著佛像巡遊大街小巷,供大眾瞻仰,這種習俗一直流行到唐代。從敦煌發現的唐代寺院文書中知道,當時,每到佛誕日,寺院都要用車載著佛像在城中巡遊。同時,這一天還要“供齋”,費用由民間宗教團體供給。但到宋元以後則發生了變化,寺院不再載佛像巡遊,而是改在寺院內舉行浴佛法會。

舉行浴佛法會的儀式一般是這樣:當佛誕日來臨,在寺院大殿裏用花草製作一個“花亭”,在亭中將一尊高約數寸的釋迦牟尼誕生像(太子像)供奉於香湯盆內。太子像為右手指天,左手指地。這是根據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傳說製作的。傳說釋迦誕生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做獅子吼日:“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同時,在湯盆內佛像前再擺上兩個小勺,再陳設各種供品,這是法會開始前的準備工作。

浴佛法會開始,先由住持帶領僧眾上香,並誦祝香詞,祝香詞為:“佛誕令辰,某寺住持……虔燃寶香,供養本9幣釋迦如來大和尚,上酬慈蔭。所冀法界眾生,念念諸佛出現於世。”住持上香後講經說法。說法完畢,住持帶領眾僧上香拜佛,唱《浴佛偈》,開始浴佛。在住持的帶領下,全寺僧人及信徒仿龍吐水浴佛,將用檀香、鬱金、龍腦、沉香、丁香等天然香料和淨水煮成的香湯洗浴太子像,以表示對佛陀誕生的慶祝和紀念。在浴佛中,一麵反複地唱《浴佛偈》,偈語是這樣的:“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齋垢,願證如來淨法身。”浴佛完畢,凡參與儀式的人都要各自取少許洗像水倒在自己頭上,希望浴佛的功德幫助自己成就無上的佛果菩提。

在我國傣族地區,由於佛教基本上是全民的信仰,從兒童起都必須進寺院接受宗教教育,成年後才可以還俗。所以有“村村有寺廟,人人當和尚”的說法。潑水節也從一個佛教節日逐漸民俗化,成為全民族最重要的節日。

潑水節的具體活動是怎樣安排的呢?節日常常要延續三四天。開頭幾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其中堆沙塔和浴佛是節日期間在佛寺舉行的兩個重要內容。清晨,全村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入寺院拜佛、齋僧,並在寺院中堆四五座沙塔,然後眾人圍塔而坐,聆聽僧人們說法誦經。到月圓時分,把佛像抬到院中,由全寨婦女各挑一擔用鮮花浸製的清水,潑水浴佛,求佛保佑。浴佛完畢,青年男女退出寺院,四處遊行,用水潑灑行人,互相祝福,認為此舉可以消災祛病。最後,舉行放焰火、賽龍舟、演戲唱歌等活動,將潑水節推向**。

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是汊地佛教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供佛儀式及僧人超度先人亡靈的發揮。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解倒懸,救痛苦”。其含義是救度亡靈倒懸之苦。這個法會來源於《盂蘭盆經》上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