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佛陀的弟子目犍連依靠天眼的神通,發現死去的母親轉生為餓鬼,在地獄受苦。目犍連十分悲痛,施展神通,帶著自己乞討得來的飯食去讓母親吃。誰知他的母親得到飯後,未入口就變成了火炭。目連無能為力,隻能去請求佛陀如何解救母親的苦難。佛陀說:你母親罪業深重,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自恣日,你應該在這一天以百味飯食、多種果品供養十方僧人,以釋放眾僧的神威解救你的母親。這樣一種儀式,甚至能使七世的父母脫離餓鬼之苦。目連聽後,如法設供,他的母親便在這一天脫離了餓鬼的苦難。佛陀最後還教導目連:佛教弟子應該孝順父母,心中常念父母的恩情。每年七月十五日,要作盂蘭盆會,供養僧人,為父母祈福,來報答父母的養育慈愛之恩。
我國西晉時,《盂蘭盆經》被譯成中文,中國佛教因這部經書受到很大影響。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形成了佛教僧人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的製度。我國最早記載寺院舉行盂蘭盆會的時間是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這一年,梁武帝蕭衍親自到同泰寺,設盂蘭盆齋。此後,每年七月十五日,梁武帝都要向各寺送盆供養,由此形成風俗,成為佛教寺院的一大盛事。這一天,各施主爭相到寺院獻盆設齋,以求解脫先亡父母的倒懸之苦。唐代,盂蘭盆會盛行朝野。各年皇家送盆到各大寺院,供獻種種雜物,並有音樂、儀仗及送盆官人隨行。而京城長安每當七月十五,各寺院用花木、假花、果樹等裝飾一新,爭奇鬥豔,從皇家到百姓,都向寺院獻盆獻供,甚為壯觀。由此可知,當時的盂蘭盆會不僅是寺院僧人的節日,也是民間的盛大節日。
宋朝以後,像唐朝那樣的盛況已不多見,並逐漸演變為在寺院裏,由施主出錢為施主追薦亡靈的一種佛事活動。原先是以盆供養僧人以求得先亡父母得到超度,這時則轉化為用盆向餓鬼施舍食物,活動以誦經、放焰口、向餓鬼施食為主。
盂蘭盆會的儀式一般是這樣的:在舉行盂蘭盆會的前幾天,要做好準備工作,建立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等三壇。在各壇上,要以百味飲食,盛在百種器皿中,作為供品祭祀鬼神,這就是盂蘭盆供。七月十五日清晨,在以嗩呐為主的樂聲中,一隊行法僧人出現,一般6至9人。帶頭的是儀式的主持人,也稱“導師”,他手持鈴(鐸)。後麵的僧人則分別手執大鼓、木魚、引磬、鐺子、小手鼓等樂器。
行法僧人們先淨壇,然後開壇,對佛壇念誦《大悲咒》《十小咒》以及《心經》,還要念寫在紅紙上的疏文,請求佛、菩薩下界指導。在普施壇前安放的供品最多,僧人一般要念誦《心經》和該經後附的《三真言》淨壇。
這一切儀式之後,由主辦法會的施主在舉辦法會的布告上用朱筆點一點,開壇宣告完畢。接下來要舉行“拜懺”儀式。按《慈悲水懺》中所規定的儀禮進行。這本書有三卷,一般上午讀上卷,下午讀中、下兩卷。在“拜懺”儀式之中,中午還要設齋飯,供養僧眾和施主,這稱為“盂蘭盆齋”。
晚上則要舉行“普施”儀式,主要是放一堂焰口。最後放河燈、焚燒法船靈房、演出目連救母雜劇等。河燈又稱荷花燈,形狀像朵蓮花,內置紙燈籠,放置在河中,順水漂流,目的是為了普度水中的鬼魂。燒法船、靈房等的習俗源於宋代。宋代舉行盂蘭盆會時,民間常用竹竿架起三五尺高的三角架,上麵懸掛燈籠及紙錢、紙衣等物,用火焚燒,以供亡靈使用。後來,法船和靈房比較常見。法船是用紙紮成的中國式樓船,象征著可以使眾生渡過苦海到達彼岸的佛法。靈房是紙糊的房屋模型,還有各種傳統式樣和新式的用具,以供亡靈使用。還常糊一對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紙人紙馬,人騎馬上,稱為“赦馬公”,代表亡靈的先遣,提前到天地爺那裏報告亡靈將到,請求赦免一切罪過。這又是佛教禮儀與中國傳統巫術的典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