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節日和儀式2(2 / 2)

在舉行懺儀時,除了誦經禮佛,還要念“懺悔文”,最常用的懺悔文選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這是一首四旬偈文:“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寺院舉行懺悔的儀式本是僧人個人的修行行為,為的是消滅出家人以往和現在的罪業,堅定歸依三寶的信心。但發展到後來,僧人遇到施主施舍飲食錢財才舉行懺法儀式。這樣,辦懺儀就成了寺院收入的一種來源。施主給一定的錢財,指定寺院為他舉行某種目的的懺儀,稱“拜懺”。後來,拜懺都明碼標價,寺院往往因此發財。

法會種種

佛教把重大的佛教節日(如浴佛節等)及其他的佛事活動中裝飾佛殿,焚香供佛,禮佛誦經,說法設齋等僧眾的集會都稱“法會”。法會在古印度就已盛行。據印度佛教律典記載,每當佛誕日,佛成道日,佛首次說法日,或者施主供養佛陀弟子,帝王富商向僧眾布施時都要舉行法會。中國唐代著名僧人玄奘遊學印度時,戒日王專門為他在曲女城舉行全印度的無遮大會,即僧俗貴賤均可與會的佛教法會。玄奘在會上宣讀自己的論文,據說到會的各界僧俗有幾十萬人。

佛教法會最早的記載是浴佛節,稍晚則是齋僧會和無遮大會。據《曆代三寶記》記載,漢靈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靈帝就曾在洛陽佛塔寺齋僧,而法會的盛行則開始於南朝。梁武帝曾多次親臨寺院設無遮大會。據《南史》記載,梁武帝親自主持的法會就有16次之多,其中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在同泰寺舉行的“四部大會”(四部,即四部眾,指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參加者不僅有佛門僧俗弟子,還有皇室官僚等,總計30多萬人。

梁武帝之後,舉行法會形成風氣,法會的名稱也多種多樣,有如水陸會、放生會、華嚴會(專講《華嚴經》的法會)、師子會(九月九日重陽節眾僧坐師子座講經說法的法會)、龍華會(紀念彌勒佛下生的法會),以及為帝王舉辦的祝聖會、國忌會,求雨的祈禱會等等。

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源自印度。“無遮大會”如果直譯過來,就是五年一大會、五年功德會、五歲會等。“無遮”又有寬容而無遮蓋的意思,也就是說,參加法會的人不分貴賤,不分賢愚,不分道俗,一律平等地參加大會,接受錢財的布施,或接受佛法傳授。

據《南史》記載,從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至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的9年間,以梁武帝為施主的無遮大會竟舉行了10次,其中僅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一年就舉行了兩次。每次舉辦無遮大會,梁武帝及皇室成員都要拿出大量的錢財向寺院及與會者進行布施。一次施舍錢物,價值多達1096萬錢。在法會上,梁武帝還親自講經,一個經題就講了7天。

梁武帝無疑是中國曆史上崇佛最甚的人。同泰寺是他親自敕建的寺院之一,該寺建成後,梁武帝幾乎每天早晚都要去此寺禮佛誦經,說是為了給臣民消災祝福。有一天,他到同泰寺後沒有回皇宮,並對人說,他決心出家為僧,不再做皇帝了。群臣隻好天天哀求皇帝回宮。梁武帝在寺中呆了4天,抵不住大臣們的苦求,隻好回了皇宮。

這還隻是個開頭,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梁武帝第二次到同泰寺舍身事佛,並授意群臣按當時的風俗用金錢替他贖身,否則他決不還俗。大臣們給了同泰寺1億錢的贖金,寺院收了錢,當即同意讓梁武帝還俗。大臣們就歡歡喜喜把皇帝接回皇宮。

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83歲的梁武帝第三次要求到同泰寺出家。這次他把自己,連同宮人、國土都布施出去了。布施得多,贖金當然也得增加。這一次,大臣們用了兩億錢才把皇帝贖回來。巧的是當晚同泰寺9層高的佛塔失火,梁武帝認定是魔鬼作祟,下詔說:“魔鬼阻礙了我的修行,應該建一座更高的佛塔。”臣子們都稱讚這是個好主意。原來的塔9層,新修的塔計劃建12層。於是大興土木,隻是由於後來塔快要建好的時候,爆發了“侯景之亂”,工程才不得不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