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內鬥不休——陷入“內戰”的南方(2 / 3)

李術事件,讓江東孫權與曹操取得聯係,雙方開始有了官方往來,曹操不救李術幫了孫權,孫權欠了曹操一個人情。不過,孫權的人情債也沒欠多久,很快,曹操就提條件了——要人,曹操點名要的人自然不是尋常人物,此人就是之前在孫策處當座上客的華歆。

曹操並未言明是自己要人,而是以朝廷名義征召華歆到許縣朝廷為議郎、參司空軍事,這時曹操的職務是司空,所以華歆就成了曹操的部下。

在官渡打敗名士領袖袁紹後,曹操便意欲取而代之,但想成為名士的領袖,手下當然要有一大批名士才行,眼下河北四州還在袁氏手裏,那就隻能在別處想辦法了,曹操想來想去想到了流落江東的華歆與王朗。

王朗早在二年前就被曹操從孫策那裏要了回來,曹操給王朗的職務是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這兩位有名的座談客、孫策的手下敗將自然不懂什麼軍事,曹操也沒打算讓他們為自己參謀軍事,隻是想利用他們的名望,增強自己的政治號召力。

千萬不要小瞧政治感召力,曹操一直將劉備視為心腹大患,從徐州到荊州窮追不舍,必欲除之而後快,劉玄德兵微將寡又無鞏固地盤,論實力遠不及袁紹、劉表,甚至不如公孫瓚、袁術,那曹操為什麼還要鍥而不舍地追殺劉備呢?原因就在於劉備有英雄之誌、英雄之氣,具有非同凡響的政治號召力,因此劉備不論走到哪裏幾乎都受到擁護、歡迎,公孫瓚、袁紹、劉表莫不遠接郊迎,待如上賓。

曹操先前以朝廷名義征召王朗,孫策並未為難,直接放行。即便如此,王朗一路之上也曆盡周折,方才回到北方。

華歆想走卻沒那麼容易,因為此時江東掌權者已經換成了孫權,與頗有豪俠之氣的孫策不同,孫權是一個精於算計善使陰招的人,他才不會乖乖聽話,鬼精的孫權自然知道華歆的利用價值,多少有點不舍。華歆見孫權麵有難色,猜到了孫權的心思。

華歆對孫權說:“將軍尊奉朝廷欲與曹公結好,若違逆朝廷之意,傷曹公之心,恐於將軍不利。華歆留此無用,隻是一介閑人,若蒙將軍垂愛,得以身至朝廷,屆時雖身在外而心屬將軍。將軍若不遣歆,則將軍外違曹公而逆朝廷,內養無用之臣而耗祿糧,為將軍計,非良策也。不如遣仆,於朝堂之上申述將軍之美意,比留之江東,豈不更善!”

華歆完全摸透了孫權的心思,對症下藥,孫權聽了果然很高興,準許華歆返回中原。行前,流落江東的士大夫及本地賢達數千人前來相送,華歆的人望從送行的人數上就能直觀感覺到,名望大,並非要有真才實學,這才有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我國乃文明古國注重禮儀,每個來送行的人都要帶禮物,多少隨意,這要看交情及本人財力,總之不能空手。以華歆的身份地位,禮金自然不會少,但華歆並非貪財之人,而且他也知道,前來送行的人中很多是與他遭遇相似寄居此地的中原士大夫,他們流落他鄉,本就很拮據,他們的禮金是萬萬不能收的。

華歆不想收,但當麵拒收又不近人情且有失禮節,華歆是個有心人,當麵收下眾人的饋贈,卻暗中命人記下客人所送的禮金數目。

臨行前,華歆與眾賓客作別,當場將所收禮金依名單如數歸還。華歆此舉令眾人心悅誠服。

華歆回到中原先後做過尚書、侍中、禦史大夫,荀彧死後,又代替荀彧做了尚書令。

孫權送走華歆不久,又收到曹操的書信,除去問候與寒暄,內容與之前別無二致,還是要人,不過這次不是要名士而是要孫權送人質。

這下孫權為難了,送幾個名士,沒什麼大不了,這些名士除了名氣大,隻會談經論道,如王朗、華歆這般名士除了做政治花瓶,基本毫無用處,而政治花瓶隻有在皇帝那裏才能派上用場,用來裝點門麵,也就是說隻有朝廷(確切地說是曹操)需要他們,而對地方軍閥而言,這些人可有可無無關痛癢。

孫權對這些人並不在意,揮揮手就送走了。

但送孫氏子弟去做人質,那就另當別論了,孫權不能不反複權衡斟酌一番。

送還是不送,孫權很糾結。送,即表示對許縣朝廷(也就是曹操)的遵從,對曹操霸主地位的實際認可,以後就要唯曹操馬首是瞻,稍不從命,人質性命難保;不送,直接得罪曹操,曹操勢力日漸強大,日後必然來找江東的麻煩,僅憑江東六郡與中原抗衡,實難抵擋。

孫權左右為難,自己拿不定主意,隻剩下最後一個辦法——開會,征求眾人意見,群臣中元老重臣如張昭、秦鬆等文臣支支吾吾,態度曖昧,雖未明說,卻明顯傾向於送。曹操得罪不起。群臣多隨聲附和,但周瑜等人堅決反對。雙方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球又踢回孫權那裏,孫權也不想送,拉著周瑜到內室找母親吳夫人。

當著吳夫人跟孫權的麵,周瑜慷慨陳詞:“當年楚國被封到南方,地方不過百裏,之後經數代人的奮鬥,開疆拓土,才成就後來跨有荊州、揚州強盛一時的楚國。如今孫將軍繼承父兄之業,據有江東六郡,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江東有銅山鑄錢,近海煮鹽,百姓富裕,如此實力,何必受製於人、向曹操稱臣?

人質一入,則不得不與曹氏相周旋。若有召命,不得不從。曹操封賞將軍,不過侯爵,輕車駑馬、仆從數十,與南麵稱孤相去何止萬裏。不如托以他詞,且觀其變。”

周瑜的一番話,說得孫權跟吳夫人不住點頭,連連稱是。吳夫人說:“公瑾言之有理。公瑾與伯符同年,我向來視之如親兒。”說到這,吳夫人看著孫權說:“你以後要向對待兄長一樣對公瑾!”孫權趕緊點頭,就這樣,孫權拒絕了曹操的要求。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說過揚州,再說長江一線的另一戰略重地荊州。

(三)坐觀成敗——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