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雖主戰於官渡,卻起於黎陽,終於黎陽。兩軍對黎陽的爭奪曠日持久,曹操此次出兵終於奪取黎陽這一戰略重地,將戰爭主動權牢牢握在手裏。
袁尚為緩解正麵壓力決定在並州河東一帶開辟第二戰場,並州當時也是曹袁激烈爭奪的重點地區,袁軍占據並州北部、曹軍據守並州河東郡。袁尚命袁紹外甥並州刺史高幹與南匈奴單於率兵進攻並州曹軍,袁尚的河東太守郭援奉命打頭陣。
並州刺史高幹與郭援等人一商議,深感自己兵力不足,又派人聯係盤踞關中的馬騰等人,請他們出兵夾擊曹軍。馬騰一直在觀望形勢,看哪邊勢力強好倒向哪邊,高幹派人求助,馬騰含糊答應,卻按兵不動,形勢還不明朗,馬騰並不急於表明立場。
(三)河東之戰
袁尚出招,曹操接招,此時為曹操坐鎮關中的是司隸校尉鍾繇。曹操命鍾繇安撫關中,平定河東。
千斤重擔壓在鍾繇身上,此時,曹操在黎陽占據上風,但如果關中不穩,曹操的側翼就危險了,如此一來,曹操的前進腳步就不得不停下來,道理很簡單,在側翼暴露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隨時有被敵人切斷退路的危險,深通兵法的曹操自然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正麵戰場兩軍呈對峙局麵,曹軍雖勇猛善戰,但袁軍實力也不弱,雙方總體上勢均力敵。
現在勝負的關鍵就取決於關中的鍾繇能不能挺住。
鍾繇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人才,荀彧向來慧眼識才,曹操也一向知人善任,這兩人很少會看錯人,鍾繇上任之後麵對囂張跋扈見風使舵的西北軍閥,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權謀,關中眾將被鍾繇成功安撫。不過,在曹操勢力尚未深入關中的背景下,這種安撫也僅僅局限於撫,效果有限,馬騰等人真有反心,一個鍾繇也無能為力。
現在真正考驗鍾繇的時刻到了,曹操主力集中於正麵戰場,鍾繇手下並無多少軍隊,卻要擔負整個第二戰場的重任,但鍾繇沒有辜負曹操、荀彧的期望。
早在官渡戰前,坐鎮長安的鍾繇就成功說服了韓遂、馬騰派遣子弟到許縣做官,實際就是做人質,歸順朝廷也就是歸順曹操,在曹操與袁紹官渡對峙的苦難時刻,鍾繇派人給前線送去兩千匹好馬,這對曹操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曹操後來在決戰中獲勝,這兩千匹馬發揮了大作用。
曹操為此專門寫信給鍾繇,說你送的馬收到了,軍中正缺馬匹,這些戰馬解了燃眉之急。關中太平,朝廷(曹操)無西顧之憂,全是你的功勞啊!曹操如此表揚一個部下還不多見,可見,鍾繇在河東的表現讓曹操十分滿意。
南匈奴單於起兵響應袁尚,鍾繇率部北上圍攻南匈奴單於所部於平陽。正當鍾繇指揮大軍與南匈奴所部激戰時,袁尚派來的河東太守郭援率數萬大兵殺進河東。原本勢均力敵的形勢瞬間逆轉,郭援一方占據上風。
再說郭援軍一路南下,所過之處,遠近郡縣望風而降,郭援沒打幾仗便已深入河東腹地。但在絳縣郭援卻遭遇了進兵以來最激烈的抵抗。
絳縣守將就是後來的魏國名臣賈逵。賈逵還有一個兒子比他老爹還有名,但不是好名聲,即助司馬氏父子篡奪曹家天下成為晉朝開國功臣的賈充,賈充的故事後麵會講,這裏先說賈逵。
賈逵,(174—228),字梁道,並州河東郡襄陵(今山西臨汾東南)人。賈逵家在當地也是名門望族,但到了賈逵這一代家道已經中落,家裏窮到冬天連過冬的棉褲也沒有。一次,賈逵去他的大舅哥柳孚家借宿,天亮後因為天冷自己又沒有冬衣隻好穿著柳孚的褲子走了。
雖然家境貧寒,但賈逵少有大誌,還是孩子時就常與小夥伴玩行軍打仗的遊戲,爺爺賈習看出這個孫子與眾不同日後必成大器,便有意培養孫子,親自教授小賈逵學習兵法。一切似曾相識,不錯,這又是一個貧寒少年勤學成才的勵誌故事,包括劉備、鄧艾等好多人都有相似的經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長大後,靠著自己的勤奮努力賈逵當上了絳縣縣長,賈逵在任上勤勤懇懇,頗得地方百姓擁護。
郭援率兵打進河東與賈逵狹路相逢,附近的幾座縣城懾於郭援兵威先後投降,隻有賈逵堅決不降,既然不降,那就打吧。起初,郭援自以為手下有雄兵數萬,沒把這個彈丸小城放在眼裏,但打起來才發現,這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絳縣軍民在賈逵的指揮下,拚命固守,郭援率兵猛攻,一連打了幾天也沒能打下來這座小小的縣城。
情急之下,郭援隻好喊來南匈奴軍助陣,兩軍合力圍攻,雙方實力懸殊,即使賈逵再有能力,這時也難以抵擋,絳縣頂不住了,隻好與郭援談判投降的條件,絳縣人隻有一個要求——不能殺害他們的縣長,郭援同意了。絳縣人方才打開城門投降。
郭援入城後,早就聽說賈逵大名的他又親身領教了賈逵的軍事才幹,正是用人之際,人才難得。郭援有意招撫賈逵,收其在自己軍中效力,賈逵如何肯依從,郭援便讓人用刀架在賈逵脖子上,賈逵還是不為所動,堅決不允,這下郭援急了,這就要將賈逵推出斬首。絳縣百姓聽說要殺賈逵,紛紛來到城上哭喊,斥責郭援不守信用。這時郭援部下也為賈逵求情,郭援也怕激起民變,這才饒過賈逵,但仍派人把賈逵押到壺關關押,賈逵被關進土窯,上麵蓋以車輪,有人嚴加看守。
賈逵身陷險境,卻鎮定從容,對看守他的人說:“這裏難道沒有忠義之士嗎?要看著義士死於此地!”賈逵這話正好被一位俠士聽到,這位俠士感佩賈逵為人,於是不顧性命冒險相助,當晚便打開土窯救出賈逵,之後連姓名也不留,飄然離去,真正做到了做好事不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