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馬均報恩,製炭團(2 / 2)

雖火力稍要小些許,不過百姓日常的用度和冬日一家之人取暖之用確實足夠。馬鈞不知從哪得來的消息,得知隻需在碳灰中加入極為少許的食用的鹽、堿、礬和石灰粉可提高燃炭效率,燃得更久且少煙塵。

為能達到量產,馬鈞又想辦法製出巴掌大小的半瓜狀的模具,隻需將石炭碎屑與砂灰按搭配好的比例混合之後將模具一蓋一提便成型。找到方法之後項敖便安排人手大量的趕製,畢竟如此大雪紛飛不停的日子,極易凍死人的。

“老師,炭團不值幾個錢,為何不能免費贈與?”

“要治理好朔方,不論哪族人士,都要讓其知曉有勞才有得,方可長遠!懶惰乃是天性!”蔡邕喝著清茶說道:“況且別人並不知炭團價廉。朔方之地日後一應民生所需錢財不少,朝廷幫助極為有限,敖兒還是多多考慮,以備不患才是!”

項敖聞言恍然大悟,立馬拜別蔡邕,根據朔方如今情況擬定炭團獲得的製度。

治下百姓可用些許政令低價出售,甚至免費。可北方如此多郡,販賣炭團可是能大撈貴族錢財以資朔方民生軍事發展。還有北方鮮卑更是需要,用此低廉的炭團若隻換取鮮卑馬匹甚至鐵礦,不是能變相削弱北方鮮卑異族麼?念及至此,項敖更是難以自己,跟蔡邕大致商量之後便準備實施大計。

為求保密,項敖高薪招回那些被項敖所救,家中亦無親人的百姓分工製作。分隊運輸定量的煤灰,運輸適量的砂灰和硫磺等添加之物,再分別命人攪拌、用模具製作成型,並且所有流程都由馬鈞一人統籌,其他人不得參與。

如此一來,製作炭團的方法被外力人探得其中奧秘的可能就極大的降低。項敖在塞外劫回來的錢財還是不少,除去少量分發給百姓作為救急用度之外。安排好之後,項敖便開始大量製作。

數日之後,項敖頒下政令:每年在十至二月之間,若家中有人服役行伍,每月在衙內可無償領取炭團,數為十;之後若有需求可在官衙四錢的價格購得,當月每戶所得之數不得超過三十之數,官衙之中一應官吏待遇於士卒同等。

若有過服役或日後打算服役日後朔方郡官方指定的部分徭役的朔方百姓可四錢價格購得,當月每戶所購不得超過四十之數,正在服役的百姓待遇如同士卒、官吏,且日後非官方強製的徭役另有所得;定居朔方郡地界之內超過一年以上之人可以六錢購得炭團,每月每戶不得超過四十之數。超過四十之數需按十四錢原價購買,所購總數不得超過一百。

更由於朔方今年被鮮卑禍害得不輕,許多家中已無錢良,哪來錢買炭團,項敖便允許百姓賒帳購買,來年再還與官衙或者用徭役兵役替代。當然可賒賬購買的百姓需要官衙派人核實確實困難之後放可,還要賒賬之人需寫下來年用徭役替代的契書。

而項敖所定之數也是考慮到炭團高價賣出到其他州郡甚至外族之後,也可為有膽從商的百姓掙得些許餘錢以充家用,而數量的限製,則是避免太多的百姓從事倒賣而導致無人耕種。

炭團開始售賣的當日,項敖便同時發布政令,符合政令之人需得到衙門登記領取。起初百姓對此還抱有懷疑的態度,待有士卒親人免費領取回家試用之後便將炭團的好處傳揚開來。郡內項敖並未擔心,本就人數不多,命人數日之內派送至其他各縣即可。

為避免不良官員胡作非為,從中謀利,項敖每縣派還在自己的親衛騎兵之中派遣兩人一同前往監督。為盡快將炭團出售至其他州郡,項敖隻好命薑炎陪同郡中金曹吏行販賣之事。朔方郡原本人少,官吏同樣就未曾備至齊全過,項敖自己人中又無會行商之人,隻得讓負責郡中金銀事務的官員暫為代理。

原本項敖想自己前往其他州郡,奈何來年開春需要準備的農耕事務。再說項敖雖是聰慧,但也非全能,能算賬是一回事,真能帶著炭團好價錢賣於其他州郡又是另一回事。

薑炎帶著數十人離開朔方之後項敖便再次邀上馬鈞前往朔方境內肥沃的沃野縣片區,讓其想辦法優化對沃野縣內適合耕種土地的灌溉係統,並命人郡內外探查適合耕種的農作物,盡可能加大農作物產量。

灌溉之事到也好說,馬鈞來之前便已經開始研究優化農業灌溉隻用的水車,以期暫用更少人力將大量水源運輸到更高的地方方便灌溉,已有雛形。加上項敖不僅自己出資,還集中郡中少有的幾人匠人幫助馬鈞解決細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