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和順,事態和順(2 / 2)

朋友接著說:“那你就是自學這門技術的,是嗎?”

他說:“不是,我學的東西是經過有關部門考核的。”

朋友有點兒錯愕,想結束這個話題,就說:“你大部分知識靠自己摸索,後來通過了軟件工程師認證,是這樣的嗎?”

他說:“不是,不能說全是靠自己摸索,我也向很多計算機人才學習過。知識的構成是多元的,我認為自己既有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知識量,同時又具備很好的實戰經驗。”

朋友說:“那交給你一份開發的任務,你應該可以獨當一麵吧?”

他說:“也不能這樣說,開發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不能單靠我一個人……”

當朋友的判斷一再被否定的時候,他已經對眼前的求職者無話可說了。為了公司的名譽,朋友壓抑了要把眼前這個人教訓一番的衝動,平靜地告訴他:“麵試結束,感謝您來應聘,請回去等消息。”然後,果斷地放棄了這名求職者。

在朋友看來,不論別人說什麼,他都說“不”,這樣的人是在怕別人給他定義。但他又不能很好地概括自己的能力。否定太多,隻能證明此人內心虛弱、不堪一擊。

我給大家推薦兩種語言模式,大家一起進入和順之境。

少用“但是”,多用“當然”。

一個簡單的詞背後蘊含著一種和諧的說話態度。

總說“但是”,試圖轉變別人思路的人,不是說話高手。一個懂得接納他人的人,才能說出如沐春風而又令人振聾發聵的話。有時候,說服一個人並不難,就看你的態度是“轉折式”還是“承接式”。如果你否定一個人的全盤思想,即使你再正確,他也會排斥。但是,如果你能夠認可其中的合理性,再誘導一件事情往正確的方向走,一切就會順理成章。

陳經理開了一家小公司,發展得很不錯,新增的生意和項目很多。可是運營了不久,陳經理發現了問題——公司現金流斷了。

這讓陳經理很緊張,他打算精簡成本,初步的計劃是降低50%的費用。對於一個正在運轉的公司來說,這是很難的。怎麼做才能在不影響自己威信的基礎上實施計劃呢?陳經理在猶豫。

在陳經理還沒有做好計劃的時候,就有人開始在公司裏傳言,說由於公司的運營成本過高,老總考慮要裁員50%以渡過難關,裁員的名單正在草擬中。

這個消息不脛而走,於是大家發現,本來一個很積極向上的創業公司的氛圍變了。很多人開始悄悄地做準備,比如刻意表現自己,或者找領導談心。還有人開始謀劃著找新的工作……公司的氛圍非常不妙。

一看這種氛圍,陳經理果斷製定了新的製度。並且,他立即緊急召開集體會議,澄清這件事。開會的時候,他說:“最近,公司有人說我要裁員50%,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我們是一家正規的公司,各位都是陪著公司發展壯大的人。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輕易裁員。”

大家聽了,還是有些不相信,還有人心想:一會兒,陳經理就該說“但是”了。

陳經理接著說:“當然,我們的發展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如果我們不控製自己的費用,發展就會異常艱難。一個月後將會出台新的製度,大家要嚴格執行。”

聽完這些話,所有人都感覺非常放心,公司的發展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

也許大家覺得這個話術的案例太簡單,實際上這非常耐人尋味。

我們說話的時候,總使用“但是”這個轉折詞會讓人感覺很捉摸不定、不靠譜,而如果用“當然”這個詞,起到的銜接作用就很自然。它的妙處在於過渡自然,讓你和聽話的人的利益點仿佛被拉到了同一個圈子裏。

先說“好”,再說“如果”。

溝通不同於演講,它更像是打乒乓球。

人們的期待還是你先說一兩句,我再說一兩句,然後你再說……誰也不會獨自占用整個對話時間。這就是一個愉快的打乒乓球的過程,問一句,回答一句,然後再問、再答。整個說話的節奏非常好。

很多人提倡,我們在和人溝通時,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時候,直接說“不”。

這從理念上來說,當然有合理性,但從實際操作上來說,很多人做不到。因為直接用“不”來拒絕別人,就等於你任由對方的球落到地上。

如果你直接對領導說“不”,我想這也不是一個高情商的下屬會采用的做法。

所以,我建議,先說“好”,再說“另外”。

你的領導對你說:“組建一個新的團隊,把公司這塊新的業務做起來。”

你內心判斷,這件事情不太靠譜。那麼,你可以說:“好的。另外,因為我對這塊業務不熟悉,可否請您調派某個部門的同事進行支援?在技術層麵上,我們也需要一個引導……”

當你的需求提出來時,你的領導也許會覺得你在推辭,也許會覺得你隻是想實幹,但重要的是——你沒有拒絕,你隻是提了需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