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王右家:與羅隆基糾纏一生(1 / 3)

1930年11月,繼胡適之後出任上海私立中國公學校長的國民黨元老馬君武,聯合羅隆基等人發動學生抵製該校董事會,直接導致本該由蔡元培主導的校董會負責解決的校務問題,最後由教育部插手幹預,用黨國要人邵力子頂替馬君武擔任校長。羅隆基在中國公學的教職也隨之告吹。1931年2月15日,胡適在日記中留下的記錄是:“大概二月四日的校董會,本意由孑民先暫任校長以救危局,而君武、隆基諸人不明大體,縱容學生去包圍校董會,遂成僵局。於是,校董會遂把學校送給教育部與黨部了。”

1931年5月20日,羅隆基從上海給遠在北京的新月社老大哥胡適寫信說:“舜琴已於昨日離滬返新加坡,彼此同意暫分六個月(最少六個月)。國家的個人自由沒有爭到,家庭的自由爭來六個月,未始非易事!前此情況,譯書都不得安寧,十天功夫盡費在吵架上麵,真不值得。”

同一天,羅隆基還在寫給徐誌摩的書信中說:“舜琴已於昨日離滬返新加坡,暫分六個月。短期的自由,爭來亦不容易。將來,讓將來照顧將來罷!”

張舜琴的父親張永福是新加坡的華僑富商,辛亥革命前是孫中山、黃興、胡漢民、汪精衛等人在南部沿海地區從事革命暴動的主要參與者和讚助人之一。張舜琴在倫敦留學期間,與在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跟隨拉斯基攻讀博士學位的羅隆基在舞會上相識,並且很快結婚成家。1928年,張舜琴跟隨羅隆基回國,租住在上海霞飛路1014弄15號的花園洋房,與羅隆基的清華大學同學梁實秋比鄰而居。

張舜琴在英國學的是法律專業,回到上海一邊掛牌當律師,一邊在上海光華大學兼任英語教師。她還用英文寫作過一部《楊貴妃》,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羅隆基1928年至1931年在上海期間,身兼中國公學政治經濟係教授、光華大學政治係教授、暨南大學政治經濟係講師,以及《新月》雜誌主編等多項職務。據羅隆基自己介紹:“光華大學政治係主任及中國公學政治係主任教書每月共肆百餘元。此外,還有文章稿費。中間有一個短期(約半年)不能教書,替文化基金委員會翻譯英國史每千字十元。”

1932年1月,羅隆基離開上海到天津任《益世報》社論總撰兼南開大學政治係教授,隨後又兼任北平晨報社社長。從小就具有逆反偏激性格的24歲的王右家,在36歲的情場老手羅隆基的誘惑鼓舞之下,不顧一切地婚外同居並且四處招搖。關於羅隆基與王右家既轟轟烈烈又風光無限的婚外同居,呂孝信的介紹是:

她和努生在天津那段生活過得似乎快樂,努生喜歡外表美麗的女孩子,更欣賞女孩子有美麗的內心,因此鼓勵她多讀書,練習寫作,那時她確實讀了很多書。以後她又辦《益世報·婦女周刊》,對文化工作非常熱心。如果她不認識努生,而嫁給原來的未婚夫,相信她以後的生活將是兩種方式。她會整天交際,出入戲院舞廳,混混沌沌的過一生,正如小曼未嫁徐誌摩的生活方式一樣。……努生除了在天津益世報工作,又在南開大學兼課外,後來又兼領了北平一家大報的社長兼總編輯,(好像是晨報)他們又在北平大水車胡同另租了一所房子,平津兩地輪流的住。大水車胡同的房子是個有錢人家的後花園,房間不是很多,但是花木扶疏,庭院深深,別有一番風味。

1930年11月,繼胡適之後出任上海私立中國公學校長的國民黨元老馬君武,聯合羅隆基等人發動學生抵製該校董事會,直接導致本該由蔡元培主導的校董會負責解決的校務問題,最後由教育部插手幹預,用黨國要人邵力子頂替馬君武擔任校長。羅隆基在中國公學的教職也隨之告吹。1931年2月15日,胡適在日記中留下的記錄是:“大概二月四日的校董會,本意由孑民先暫任校長以救危局,而君武、隆基諸人不明大體,縱容學生去包圍校董會,遂成僵局。於是,校董會遂把學校送給教育部與黨部了。”

1931年5月20日,羅隆基從上海給遠在北京的新月社老大哥胡適寫信說:“舜琴已於昨日離滬返新加坡,彼此同意暫分六個月(最少六個月)。國家的個人自由沒有爭到,家庭的自由爭來六個月,未始非易事!前此情況,譯書都不得安寧,十天功夫盡費在吵架上麵,真不值得。”

同一天,羅隆基還在寫給徐誌摩的書信中說:“舜琴已於昨日離滬返新加坡,暫分六個月。短期的自由,爭來亦不容易。將來,讓將來照顧將來罷!”

張舜琴的父親張永福是新加坡的華僑富商,辛亥革命前是孫中山、黃興、胡漢民、汪精衛等人在南部沿海地區從事革命暴動的主要參與者和讚助人之一。張舜琴在倫敦留學期間,與在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跟隨拉斯基攻讀博士學位的羅隆基在舞會上相識,並且很快結婚成家。1928年,張舜琴跟隨羅隆基回國,租住在上海霞飛路1014弄15號的花園洋房,與羅隆基的清華大學同學梁實秋比鄰而居。

張舜琴在英國學的是法律專業,回到上海一邊掛牌當律師,一邊在上海光華大學兼任英語教師。她還用英文寫作過一部《楊貴妃》,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羅隆基1928年至1931年在上海期間,身兼中國公學政治經濟係教授、光華大學政治係教授、暨南大學政治經濟係講師,以及《新月》雜誌主編等多項職務。據羅隆基自己介紹:“光華大學政治係主任及中國公學政治係主任教書每月共肆百餘元。此外,還有文章稿費。中間有一個短期(約半年)不能教書,替文化基金委員會翻譯英國史每千字十元。”

1932年1月,羅隆基離開上海到天津任《益世報》社論總撰兼南開大學政治係教授,隨後又兼任北平晨報社社長。從小就具有逆反偏激性格的24歲的王右家,在36歲的情場老手羅隆基的誘惑鼓舞之下,不顧一切地婚外同居並且四處招搖。關於羅隆基與王右家既轟轟烈烈又風光無限的婚外同居,呂孝信的介紹是:

她和努生在天津那段生活過得似乎快樂,努生喜歡外表美麗的女孩子,更欣賞女孩子有美麗的內心,因此鼓勵她多讀書,練習寫作,那時她確實讀了很多書。以後她又辦《益世報·婦女周刊》,對文化工作非常熱心。如果她不認識努生,而嫁給原來的未婚夫,相信她以後的生活將是兩種方式。她會整天交際,出入戲院舞廳,混混沌沌的過一生,正如小曼未嫁徐誌摩的生活方式一樣。……努生除了在天津益世報工作,又在南開大學兼課外,後來又兼領了北平一家大報的社長兼總編輯,(好像是晨報)他們又在北平大水車胡同另租了一所房子,平津兩地輪流的住。大水車胡同的房子是個有錢人家的後花園,房間不是很多,但是花木扶疏,庭院深深,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