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秋寒番外:白頭(1 / 3)

清明曉雨,晨光初露。

灰衣僧者再來這蕭寂山中,一人,一碑。

他執傘立在碑前,借著才破曉並不明晰的光線看向石碑上刻著的字——秋寒之墓。

他伸手輕撫去碑上殘落的雨痕,皮膚沾染到此時還顯得料峭的春寒,嘴角又是每每到來時淺淡無爭的笑意。

他如舊坐在碑前,不顧地麵潮濕,默默地想著什麼。

秋寒,被掏空的記憶裏隻剩下這個名字,他覺得那應該是個女子,一個名字深刻卻樣子模糊的女子。

他不知道她從小就極有主張,跟在兄長身邊,出入商場,少年早慧。

他不知道,她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和兄長走遍了大江南北,笑意朗然地看慣商海沉浮,也有些心比天高。

她是眾人稱羨的易家小姐,也曾手下眾眾,一方揚名。然而卻是那年,那刻,那地,燈火絢爛時,她在人群中望見他,僧衣淨雅,麵色溫和,眼底神情溫柔,看著那時在他身旁的素衣女子。

她知他有情,一眼便知,並且情根深種。

他看不見她的視線裏,她微笑,一貫的自信,目送他離開,心底已然記下他的模樣。

她將他的眉目畫下,素箋白紙,墨色氤氳,自然而然就有了他的身影。她將他小心地折起,壓在枕下,每晚睡前總不自覺地輕拍軟枕細羅,卻從不取出畫像,而後闔眼入眠。

堂堂易家千金,傾慕者眾多,她卻偏偏中意那寺中僧侶,默然想著,不提不說,靜待再遇,成就姻緣。

她知青蘼意圖,也知兄嫂另有身份,否則不用多年尋人,最後將目光落在那素衣女子身上,要她潛伏在顧庭書身邊。

她亦震驚於原來那看來柔和溫煦的灰衣僧者就是顧家長子的事實,然而不論他是誰,是何種身份,漸離也好,顧庭書也罷,那就是她認定了的人,不可更改。

顧庭書拉攏於易君傅,她對兄長提議說,結親可好?

那時易君傅反對,她卻道:“就算大哥不說,顧庭書也會說的。”

事實如此,顧成風以締結姻親作為交換,她欣然接受。眉梢帶喜之時,她看見易君傅疼惜神色,萬般不舍。

她長跪於兄長身前,指天起誓道:“我易秋寒若為顧庭書有損大計,必不得善終。”

易君傅將她扶起,問她何苦。

她笑意朗然,道:“第一,我是易君傅的妹妹,大哥大計,我難道不要出力協助?第二,我才是顧庭書的妻子,非君不嫁。”

彼時她神容堅定,自信滿滿,親與情,孰重孰輕,衡量在心。

顧、易結親,聲勢浩大。

那日她鳳冠霞帔入坐花轎,聽熏天鑼鼓,喜炮連響。紅妝長街,卻無人見她獨坐寂然,垂首看著那張畫紙,畫上依舊是那深居簡出的灰衣僧人,眉間紅塵不去,卻不是為她。

新婚紅燭,燒的也不是良辰美景,如她來時一人,空窗獨坐,甚至連喜帕都是她自己揭下的。

新府東苑,女主新來,她卻知道偏苑裏,早她多時就住著一個人,素衣長裙,清蕭淡漠。她不過問,隻做著該做之事,慢慢地贏得顧庭書的信任。

那時糧草被劫,看來有人作梗,卻是易君傅故意安排,又迅速給予補給,隻為表忠心,而事實上,糧草不少,易家沒有損失,反而贏了一份誠意,亦是她為他繼續“協助”顧庭書做了鋪墊,以及挑撥顧、寒兩軍。

一側青蕪為顧庭書深情所動,另一側她易秋寒握顧少統轄治理之權,她們並無交集,彼此相安。

眾人隻說這易家女主寬容忍讓,侍夫從一。卻有誰知她也是女子小心,固然有利在前,但那畢竟是她心中所向的唯一之人。除了公事,夫妻之間再無過多言語,卻是他常去偏苑,她如何不怨。

然而為了兄長大計,她隻能隱忍。

易君傅曾問她,是否後悔。

她看著物資運入顧軍軍營,笑意中帶著疲憊,黯然道:“我不後悔這樣做,卻一定會後悔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