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點上,《失落》和《追風箏的人》是相同的。原諒和寬恕,隱忍與和解,也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暢銷書和獲獎電影作品極力想表現的內容。

想到這兒,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

願望中的城市沒有悲傷

諾貝爾獲獎作家帕慕克在他的散文集《伊斯坦布爾》中使用了一個詞:“呼愁”,用以傳達他對這座城市的眷顧、懷戀與哀怨。在閱讀加拿大作家阿諾什·艾拉尼的《沒有悲傷的城市》的時候,常想起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兩本書彌漫的情緒有些相像,隻不過,帕慕克流露的是對一個古老城市垂死文明的愁緒,阿諾什·艾拉尼流露的是對生活在現代城市底層人民的悲憫。

沒有悲傷的城市,隻能是願望中的城市,阿諾什·艾拉尼在書中借用一個十歲孩子的視角,大概也意在用孩子童話般的想象來映襯現實的殘酷。這個十歲孩子名叫祥弟,是孤兒院收養的孤兒,在孤兒院要被拆掉之前,他逃到了街頭,成為一名乞討兒童,在他的想象裏,城市是一個打開蓋的餅幹罐,善良的人們會容許他取出一些食物溫暖自己被自來水充滿的胃,城市夜晚的星空,星星會自動排列出遺棄他的父親的名字……

這又是一個以夢想與尋找為主題的故事,祥弟對父親的尋找,也是一種喻示,那同時也是對迷失於現代文明中的責任、倫理道德、社會之愛的尋找。在祥弟看來,父親是一個空洞、虛幻的名字,父親隻留給他一條帶著三個血跡斑點的白布,祥弟將這條白布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每天圍在脖子上,因為它意味著希望——希望父親歸來,希望城市在一夜之後變得溫暖,每個人臉上都被和煦的陽光照耀。

但事實表明,能給祥弟帶來安慰的,隻有他在街頭結識的流浪孩子,一個教會他生存的男孩桑迪,一個帶給他心靈慰藉的女孩古蒂。即便那個掌管這些孩子乞討收入和命運的黑社會老大阿南德·拜依,祥弟也對他寄予了不少希望。在1993年孟買種族大騷亂的背景下,《沒有悲傷的城市》通過對這些底層群體的描繪,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感動和深思的故事。小說有一個含蓄但很光明的結尾,祥弟在陽光海灘上將手放到了古蒂的手心,那是否意味著一個愛情故事的開始?而愛情,恰好是抵禦悲傷最好的東西。

《沒有悲傷的城市》在結構上與獲得2009年奧斯卡八項大獎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有很多相似之處,故事發生地點都在孟買,都是以種族衝突為背景,人物上也是以兩個相依為命的男孩和一個善良的女孩為主,一樣有一個黑社會老大。但與電影充滿娛樂性不同的是,小說是一本文學性較強的作品,《沒有悲傷的城市》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很多時候它都是一個小男孩的自言自語,讓讀者很容易順著他的視線,去發現城市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在這一點上,《失落》和《追風箏的人》是相同的。原諒和寬恕,隱忍與和解,也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暢銷書和獲獎電影作品極力想表現的內容。

想到這兒,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

願望中的城市沒有悲傷

諾貝爾獲獎作家帕慕克在他的散文集《伊斯坦布爾》中使用了一個詞:“呼愁”,用以傳達他對這座城市的眷顧、懷戀與哀怨。在閱讀加拿大作家阿諾什·艾拉尼的《沒有悲傷的城市》的時候,常想起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兩本書彌漫的情緒有些相像,隻不過,帕慕克流露的是對一個古老城市垂死文明的愁緒,阿諾什·艾拉尼流露的是對生活在現代城市底層人民的悲憫。

沒有悲傷的城市,隻能是願望中的城市,阿諾什·艾拉尼在書中借用一個十歲孩子的視角,大概也意在用孩子童話般的想象來映襯現實的殘酷。這個十歲孩子名叫祥弟,是孤兒院收養的孤兒,在孤兒院要被拆掉之前,他逃到了街頭,成為一名乞討兒童,在他的想象裏,城市是一個打開蓋的餅幹罐,善良的人們會容許他取出一些食物溫暖自己被自來水充滿的胃,城市夜晚的星空,星星會自動排列出遺棄他的父親的名字……

這又是一個以夢想與尋找為主題的故事,祥弟對父親的尋找,也是一種喻示,那同時也是對迷失於現代文明中的責任、倫理道德、社會之愛的尋找。在祥弟看來,父親是一個空洞、虛幻的名字,父親隻留給他一條帶著三個血跡斑點的白布,祥弟將這條白布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每天圍在脖子上,因為它意味著希望——希望父親歸來,希望城市在一夜之後變得溫暖,每個人臉上都被和煦的陽光照耀。

但事實表明,能給祥弟帶來安慰的,隻有他在街頭結識的流浪孩子,一個教會他生存的男孩桑迪,一個帶給他心靈慰藉的女孩古蒂。即便那個掌管這些孩子乞討收入和命運的黑社會老大阿南德·拜依,祥弟也對他寄予了不少希望。在1993年孟買種族大騷亂的背景下,《沒有悲傷的城市》通過對這些底層群體的描繪,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感動和深思的故事。小說有一個含蓄但很光明的結尾,祥弟在陽光海灘上將手放到了古蒂的手心,那是否意味著一個愛情故事的開始?而愛情,恰好是抵禦悲傷最好的東西。

《沒有悲傷的城市》在結構上與獲得2009年奧斯卡八項大獎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有很多相似之處,故事發生地點都在孟買,都是以種族衝突為背景,人物上也是以兩個相依為命的男孩和一個善良的女孩為主,一樣有一個黑社會老大。但與電影充滿娛樂性不同的是,小說是一本文學性較強的作品,《沒有悲傷的城市》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很多時候它都是一個小男孩的自言自語,讓讀者很容易順著他的視線,去發現城市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有必要說一下的是,《沒有悲傷的城市》的作者,就出生、成長於孟買,移民加拿大並沒有讓他忘記自己曾經身處的那個城市,在這一點上,阿諾什·艾拉尼和卡勒德·胡賽尼一樣,後者以《追風箏的人》風靡全世界,他們通過自己的小說,將更多的目光聚集到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的底層人民生活,在地球村概念和數字化生活風靡全世界的時候,讓那些著迷於奢侈品牌和為選擇去哪個高級餐廳就餐的人們知道,在一些地方、一些城市,那裏有他們所不了解的困難、疾苦和無奈,也有一些逐漸為人們所感到陌生的對生活所體現出來的勇敢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