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去世”的路上,您並不孤單,因為有劉德華、劉曉慶等諸多明星,隔三岔五地在地鐵小報上“被去世”。前兩天,77歲的王蒙先生針對您的遭遇表示:“我沒去世絕對不怕別人傳我去世,我去世了就更不怕別人傳了。”即將上映的熱門電影《讓子彈飛》有一句台詞,您也可以拿過來自嘲一下:“如果你活著,早晚都會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會永遠活著。”
您曾經寫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現在可以改成“有人的地方就有謠言”。在微博這個新興的江湖中,“被去世”還不是最荒誕的,“被複活”更令人啼笑皆非。前不久,張國榮就“被複活”了一次,盡管一百個人中,有九十九人相信這不是真的,但還是有不少人,加入了傳播假消息的隊伍。其實您的“被去世”和張國榮的“被複活”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一起“被娛樂”了。
娛樂像春天的沙塵和冬天的寒風一樣無處不在,娛樂是披在這個倉皇時代身上的一件外衣,它保護著人們內心的浮躁與軟弱。因此,能提供娛樂的名人、明星是最受歡迎的,犧牲你一個,歡樂千萬人,這也表明了名人、明星的存在價值。誠如王蒙先生所言,那是大家沒有忘記你的表現。所以,麵對“被死亡”事件,金庸先生,您不妨表現得誠惶誠恐一些,由衷地說一句“謝謝”。
死亡其實並不是一個忌諱的話題,前段時間微博上曾流行這樣一個段子:梁從誡和啟功、季羨林在會議間歇,說起死了以後,如有人致悼詞,都聽不見了,那多可惜,我們來演習一遍吧。於是幾個老先生就真的輪流躺在桌子上,其餘的幾位緩緩繞行依次告別,並致悼詞。輪到啟功,啟功聽著聽著突然坐起來,說:“我太感動了,我要致答詞!”特轉呈給您一笑。
人生難免一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致答詞的,生前能看到如此多人對您表示崇敬和愛戴,這是件多麼好的事啊。
祝:冬安!
誰在操縱我們的節日?
當“脫光”一詞剛在網絡上流行時,滿目撞來的它有些紮眼,當你知道所謂“脫光”隻是“脫離光棍”的縮寫時,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男男女女在一個特點的時間範圍內,理直氣壯地談論“脫光”、計劃“脫光”、實踐“脫光”。
每年的11月11日,成為約定俗成的“光棍節”,2011年因為出現了百年一遇的“六個一”,而升格為“神棍節”。你可以不知道“神棍節”,但恐怕難以避免遭到淘寶網“全網五折”或京東商城“1元、1折、11元特價”等鋪天蓋地廣告的侵襲,於是,“神棍節”不再單純屬於單身人士們,它在一片狂熱的購物氣氛中,成為了一個“全民節日”。
節日是屬於年輕人的。傳統的節日吸引力在逐漸下降,連春節都難以幸免,而一些舶來的、自創的節日,卻在年輕人的推動下,隔幾個月就釀造一場狂歡,這些節日包括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平安夜、聖誕節、光棍節,等等。有人為傳統節日氛圍的淡化痛心疾首,想盡各種辦法來挽救,但依然不能阻止傳統節日的頹勢和洋節、自創節日的熱鬧。節日和這個時代的一切結合得如此緊密,滾滾向前、無法抵擋。
有人認為現在的節日活動隻剩下“消費敘事”,表麵上看的確如此,無孔不入的商業行為,最能捕捉和利用人們微妙的心理,釋放他們的消費欲望,加快金錢的流動速度。如果說節日是一片平靜的海麵,那麼商業就是狂風,足以在這片海麵上掀起巨浪。在煽動人們投身節日消費方麵,商業力量無所不用其極,比如今年“光棍節”,一部談失戀的電影《失戀33天》,就創造出了電影檔期的“光棍節檔”,活生生把兩部引進大片打敗,成為票房冠軍。
但不管怎樣,節日歸根結底都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洋節的盛行,是西方文化東進的結果,“光棍節”的爆紅,是單身群體心理與欲望的一次集體表達。源於高校的“光棍節”,是校園文化的趣味體現,而經過一二十年的滾動堆積,人們圍繞這個節日已經創造出了足夠多的話題,比如,為光棍設立了從“小鳥級”到“白骨精”的五個級別,《單身情歌》成為“光棍節”的節日歌,有人專為光棍總結出了“光棍節”的N種過法,“隻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成為無數“光棍節”宣言之一……
“光棍節”能夠為年輕人廣泛認同,還在於它為抒發一種沉悶的社會心理提供了出口,之所以成為光棍,概因房價高結不起婚,忙於工作無暇開展社交,現代人內心封閉缺乏開放的朋友圈子,對婚姻、愛情的起點有過高的期望……壓抑、緊張的社會心理,無形中對人們的情愛觀帶來了很大影響,而在“光棍節”這天,發泄孤獨情緒也好、宣泄沉悶和抱怨也好、狂歡娛樂一下也好、表達美好願望也好,都顯得如此理直氣壯。
所以,操縱我們節日的並不是商家,他們頂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每一個節日的盛大,都是生活方式、情感觀念、流行風潮等疊加在一起的結果。能提高人們參與感、體現人們創造能力的節日,才是具備活力和魅力的節日。反思傳統節日的沒落,也要從這個角度切入,是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隻剩下了傳統,而缺少太多與現代思維同步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