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機之二 與人為善,不耍詭計,胸懷坦蕩(1 / 3)

“我獨自一人躑躅在荒涼的沙灘上,那兒放眼都是漂來的垃圾。我覺得自己真的是一無所有了。”

此時,沙灘上有對夫妻走過來對他說:“對不起,我們碰到了一個麻煩。我們坐汽車到了這兒,但因司機罷工,回程票作廢了,剩下的現金不夠回到市裏去。你能幫助我們嗎?”於是他把手伸進口袋,傾囊幫助了他們。

湯尼繼續說:“此時我感到心胸頓時開闊。我本來覺得自己徹底完了,但就在這個沙灘上,我竟然還能為別人做點什麼。這使我感到我並不是完全沒用,而且相信無論如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善意的微笑或肩膀上的輕拍,都可能將一個人從懸崖的邊緣拉回來。在幫助他人療傷的同時,我們也使自己痊愈。

我們知道來自“愛”的快樂,是瞬間即逝的,很快我們就會覺得不滿足,於是又重新開始了我們的追尋。其實,快樂的源泉在於“施”——為別人奉獻,關注別人,與別人分享希望,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傾聽別人的故事。

相傳有一偏僻的山村,村民們每天起早貪黑種植稻穀,可年年收成很少,不能養家糊口。有一聰明的農夫想到山外尋找一些優質的稻種,終於如願以償。第一年試種,果然產量頗豐,得到一筆不薄的收入。左鄰右舍就想從他那裏換取一些稻種,可這位農夫想,如果產量都提高了,自己不就不能發財了?於是拒絕了鄉親們的請求。第二年,他更加辛勤勞作,期盼能有更好的收成,但始料不及的是,稻子又恢複了原來的產量。原來,在稻穀受粉時,蜜蜂使他家的稻子接種了別家的花粉。

與這位農夫的自私自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位盲人寬闊的心胸。這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夜間走路時,總是提著燈籠,點上蠟燭。路人不解,就問他,你眼睛看不見,這麼做不是多餘的嗎?這位老人正色道:“我打燈籠是為了給別人照路,這樣別人就不會撞到我了。”

照亮別人等於照亮自己,為他人著想實際上亦能惠及自身,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就是這個道理。誠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情操很多人難以做到,但在為人處世時,又豈能隻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和社會?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信奉“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學,有的甚至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置道德、法紀於不顧,幹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勾當。在他們看來,受損的是別人,得利的是自己,卻全然忘了“害人終會害己”的教訓。社會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利益相關,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也難保不受損失。因此,無論身處何方,都不要忘了“處處為他人著想也是為自己著想”的道理。

2.寬恕你的敵人

“我獨自一人躑躅在荒涼的沙灘上,那兒放眼都是漂來的垃圾。我覺得自己真的是一無所有了。”

此時,沙灘上有對夫妻走過來對他說:“對不起,我們碰到了一個麻煩。我們坐汽車到了這兒,但因司機罷工,回程票作廢了,剩下的現金不夠回到市裏去。你能幫助我們嗎?”於是他把手伸進口袋,傾囊幫助了他們。

湯尼繼續說:“此時我感到心胸頓時開闊。我本來覺得自己徹底完了,但就在這個沙灘上,我竟然還能為別人做點什麼。這使我感到我並不是完全沒用,而且相信無論如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善意的微笑或肩膀上的輕拍,都可能將一個人從懸崖的邊緣拉回來。在幫助他人療傷的同時,我們也使自己痊愈。

我們知道來自“愛”的快樂,是瞬間即逝的,很快我們就會覺得不滿足,於是又重新開始了我們的追尋。其實,快樂的源泉在於“施”——為別人奉獻,關注別人,與別人分享希望,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傾聽別人的故事。

相傳有一偏僻的山村,村民們每天起早貪黑種植稻穀,可年年收成很少,不能養家糊口。有一聰明的農夫想到山外尋找一些優質的稻種,終於如願以償。第一年試種,果然產量頗豐,得到一筆不薄的收入。左鄰右舍就想從他那裏換取一些稻種,可這位農夫想,如果產量都提高了,自己不就不能發財了?於是拒絕了鄉親們的請求。第二年,他更加辛勤勞作,期盼能有更好的收成,但始料不及的是,稻子又恢複了原來的產量。原來,在稻穀受粉時,蜜蜂使他家的稻子接種了別家的花粉。

與這位農夫的自私自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位盲人寬闊的心胸。這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夜間走路時,總是提著燈籠,點上蠟燭。路人不解,就問他,你眼睛看不見,這麼做不是多餘的嗎?這位老人正色道:“我打燈籠是為了給別人照路,這樣別人就不會撞到我了。”

照亮別人等於照亮自己,為他人著想實際上亦能惠及自身,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就是這個道理。誠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情操很多人難以做到,但在為人處世時,又豈能隻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和社會?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信奉“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學,有的甚至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置道德、法紀於不顧,幹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勾當。在他們看來,受損的是別人,得利的是自己,卻全然忘了“害人終會害己”的教訓。社會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利益相關,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也難保不受損失。因此,無論身處何方,都不要忘了“處處為他人著想也是為自己著想”的道理。

2.寬恕你的敵人

每個人都說寬恕是美德,如果要一個人真正地去寬恕敵人時,那就有所不同了。隻要稍稍提一提,就會有人對你大呼大叫的。人們並不認為寬恕是一種特別超然、很難實行的德行,而是認為以此態度對敵人,其行不可忍受,也為人所不齒。他們會說:“說這種話叫人惡心”,大多數人以為寬恕自己的敵人是要承認他們並不是那麼壞的人;而事實上,他們確實是壞人。寬恕是適度彎曲,但折傷不到自己;寬恕是承受傷痛,並為自己療傷。拒絕原諒隻會帶來更多的傷害,何不卸下受難者的袈裟,做個寬恕的人。寬恕,是去傷解痛的唯一良方,是一項重要的求生技能。它可以幫助你在一片誤解、痛苦、怨恨與憎恨的狂亂中,找到人生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