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方麵,少直言也就是指陳述他人在處事方麵的不當,或者是糾正他人性格上的弱點,顯然這並不是“愛之深,責之切”,而是在和他人過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語也不會產生多少效用,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堡壘,“自我”便縮藏在裏麵,你的直言直語恰好把他的堡壘攻破,把他從堡壘裏揪出來,他當然不會高興!所以,可不可以講是有一定分寸的,如果要講的話,就迂回地講,點到為止地講,如果他不聽你的話,那麼就是他的事了!
對事方麵,盡可能少地批評別人的不是。事是人計劃的、人做的,因此批評“事”時,也就批評了這個人,所謂“對事不對人”,這隻是“障耳法”。除非你力量大,地位夠,否則直言直語隻會替自己帶來麻煩!如果能改變事實,則這麻煩倒還值得,如果不能,還是閉上嘴巴吧!如果非講不可,也隻能迂回地講,點到為止地講,如果沒人聽的話,那麼就是他們的事了!
直言直語可謂是傷人傷己,既然如此,何不硬話軟說,讓自己的舌頭打個彎,將話說得委婉、含蓄點兒,既不傷人,又不傷己,何樂而不為呢?
一種非常苦的藥丸,其外麵裹著糖衣,使人先感到它的甜味所在,很容易一口就咽下肚裏。於是,藥物進入胃腸,藥性發揮效用,疾病也就好了。我們要對人說規勸的話,在未說之前,先來給人家一番讚譽,使人品嚐到它的甜,然後你再說上規勸的話,那麼人家也就很容易地接受了。
如果你要人家按照你所想的去做事,一定要用商量的語氣去與別人交流。譬如有一位主管要求屬下做事時,總是用商量的口氣說:“你看這樣做好不好呢?”假使他要他的秘書寫一封信,他把大意講了以後,再要問一下:“你看這樣寫是不是妥善?”他看了要修改的地方,他又說道:“如果這樣寫,你看怎樣?”雖然他站在發號施令的地位,但他了解到別人是不愛聽命令的,因此就不應該用命令的口氣。
“這蛋糕新鮮嗎?”你是不是曾向一個售賣糕點的店家問過這樣的話,而且還問過許多次,你不但得不到真實的回答,還會使對方感覺好可笑。你跑到酒館裏點菜時,問那些服務員:今天的草魚好不好?這問題是多餘的,因為她一定會說好,除非你是一個熟客人。倘若你用另一種方法: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那麼效果就完全不同,你也可以吃到真正的海鮮。“今天的草魚好不好?”和“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這兩種問法,引起心理上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問話方式太直接,好像懷疑人家的蛋糕不新鮮,草魚不好,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並且也得不到你自己滿意的答案;而後者的問法就比較含蓄而婉轉,讓人聽到後感覺心裏好舒服。
據說,某地有一家茶館由於有些客人喜歡在喝可樂時放個雞蛋,因此侍者在客人要可樂時必須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呢?某心理學家應邀到一家茶館裏去研究如何發展營業時,他就說不應問:“要不要加雞蛋?”而是要問:“是要一個還是兩個雞蛋?”這種方法肯定有把握多做一個雞蛋的生意,那不又能多賺一點嘛。
這就是說話的技巧,說話時讓自己的舌頭轉個彎,比直來直去地表達,其效果是有很大差別的。
在待人處世的過程中,直言直語是一把傷人傷己的雙麵利刃。有些喜歡直言直語的人一般情況下都具有正義傾向的性格,言語所爆發的殺傷力都很強,所以有時候這種人會被別人當槍使。對人方麵,少直言指陳他人處事不當,或糾正他人性格上的弱點。無數個事實證明,這不是愛之深,責之切,而是在和他過不去。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堡壘,自我縮藏在裏麵。你的直言直語恰好把他的堡壘攻破,把人家從裏麵揪出來。因此,能不講就不要講,要講就拐個彎,點到為止。另外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對事不對人”。所謂的“對事不對人”,這隻是說說罷了。事是人所計劃的、人做的,批評事也等於批評這個人了。
請切記,正話要反說,硬話要軟說,讓自己的舌頭打個彎。奉勸你還是將那些直言、不中聽的真話暫且擱住,避免對方討厭。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少有一部分人因直言直語獲得好處的,一個人是否會辦事說話,顯然是成功處世的經驗之談。
3.學會說“不”,講究藝術
也許你早已與別人約好出去吃飯了,依然還是乖乖地待在公司內加班;明明自己的身體不是太舒服,然而朋友還是硬拉著你出去逛街;上司在你麵前常開玩笑消遣你,但你還是硬著頭皮賠笑。麵對這些強人所難的窘境時,有多少次當你說“Yes”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最想說“No”!
你是否曾多次言不由衷,明明想對他說“No”,卻活生生把這個字吞到肚子裏不說,回家又越想越覺得不對勁,“當時應該拒絕他的”、“我怎麼這麼沒用,不敢說出真心話”,你深深自責不已,悔不當初,最後陷入不安與沮喪的浪潮中。症結出在哪裏呢?這是由於我們不想得罪一些人!然而這種“老好人”的態度卻讓自己苦不堪言。
看看下麵這兩個例子吧。
小晴經常抱怨地說:“每次我的室友都要我叫她起床上課,即使那天我並沒有排課。或者前一個晚上熬夜,第二天想起晚點兒都不行。她從不問我是否方便。我覺得她把我當成‘老媽子’一樣使喚,每次都想告訴她說‘你自己起床好不好呢?’但我一直都提不起勇氣來,最終結果還是點頭答應了。”
麗家裏放了一大堆的營養品,有的從來都沒打開過,有的僅僅隻用了一兩次就束之高閣了,偏偏這些東西不是無限期保存,所以除了“浪費”之外,真不曉得還可以用什麼言詞來形容呢?問她為什麼買這麼多用不了的東西,哦!原來都是人情壓力下的產物,不買不好意思。其實,針對這種情況而言,小晴和麗完全是可以堅決地說一聲“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