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機之七 勇於創新,培養立誌,事在人為(2 / 3)

直到今日,長實並沒有遷移海外,李嘉誠以實際行動和龐大資金為中國和港人注入了信心。

李嘉誠的成功始於立身為先,同時他也未忽視對下一代的教育。“虎父無犬子”,李嘉誠十分重視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教育,自小就讓他們讀書,讓他們從小就開始知道創業的艱辛,教育他們要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去經商的道理,終又為商界培育了兩位德才兼備的商業超人。

“人唯患無誌”,人若沒有誌,人生就會失去方向,失去前行的動力。隻能在渾渾噩噩中打發日子,這當然是很可悲的。唯有及早立下高遠之誌,並且堅定不移地為之不懈奮鬥,人生才有意義,才能幹出一番事業!“有誌者事竟成”,過去和現在的無數成功者,驗證了這條真理。

2.誌當高遠

詩人杜甫有這樣兩句名詩:“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正如諸葛亮所說:“誌當存高遠”,一個人要想成大才,就必須有正確而高遠的誌向。許多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誌向的正確、高遠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

曾經有人問3個正在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麼事?”第一個人聽了回答說:“我在砌磚頭!”第二個人回答說:“我在賺工資!”第三個人笑著回答說:“我在建築世界上最有特色、最美麗、實用的房子。”後來,第三個人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築師。

為什麼第三個人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築師呢?為什麼不是第二個人或第一個人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來看一看:第一個人,他沒有遠大的誌向,把誌向放得微不足道;而第二個人,滿腦子裏都是些庸俗的想法;然而第三個人卻擁有遠大的誌向,所以,他成功了,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誌當存高遠!”

“誌當存高遠”這是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古人很重視人生誌向的確立,誌存高遠,就會自我激勵,奮發向上,有所成就;誌向遠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和自身的弱點,去實現宏偉的誌願!

縱觀我國曆史上每一位有作為、有成就的傑出人物,不論是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還是胸懷韜略的軍事家;不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群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能在事業上取得不同凡響的成就,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著遠大的誌向抱負,且曆經磨難誌不衰,蘇秦曾為求知而刺股自勵,終於身掛六國相印,匡衡幼年鑿壁引光苦讀,終於說《詩》而揚名……立大誌,成大業,做大事的人古往今來不勝枚舉。

鴻鵠之誌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涉,出身貧窮,年輕時在農村當雇工,替人耕田種地。當時他就立誌將來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在一起當雇工的夥伴都笑話他,認為替人耕田種地的下等人,還想幹一番大事業,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陳涉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負,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淺的人所理解,感歎道:“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意思是說,小小的燕雀,是不可能知道天鵝的大誌的。

後來陳涉成了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由他首先發難,將秦王朝推翻了。

魯迅棄醫學文

青年時期魯迅,曾到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希望以醫救國。在第二學年裏,學校增加了一門學科——細菌學。教學這一門課程時,細菌的形狀全部是用幻燈片顯示的。有時穿插放映一些時事幻燈片。有一次放映有關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畫麵上出現很多中國人圍觀一個被說成是俄國間諜的中國人,這個人將被砍頭示眾,周圍人在看熱鬧,畫麵上觀眾體格強壯而精神麻木。魯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地感到,學醫在當前並不是一件要緊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們即使體格再健壯,也隻能被示眾或做看客。最緊要的,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於是,他毅然放棄學醫開始了他的文藝寫作。最終成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文化運動的先驅和旗手。

為了中華之崛起

新學年開始了,沈陽東關模範學校魏校長為了測驗學生的學習目的,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讀書是為什麼?有的回答:“為家父而讀書。”有的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人回答:“為光耀門楣而讀書。”魏校長指著坐在後排的一位學生說:“周恩來,現在你談談為什麼要讀書?”“為了中華之崛起。”周恩來莊重地回答。由於他的南方口音魏校長一時沒有聽清楚,於是周恩來又沉著有力地重複了一遍:“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奉獻了一生。

鄧恩銘16歲寫《述誌》詩

革命烈士鄧恩銘16歲時便寫下了一首《述誌》詩:“赤日炎炎辭荔城,前途茫茫事無分。男兒立下鋼鐵誌,國計民生煥然新。”表達了他尋求真理、救國救民的偉大誌向。

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同為16歲時的李四光,借用孫中山“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的話語作為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終生銘記。

為人類福利而勞動

馬克思也在中學時代就立下了“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誌向,並且為了崇高理想的實現而全力以赴,終生不悔。

生活的頂峰——建立功勳

恩格斯在青年時期就立誌奔向“生活的頂峰——建立功勳”,為新世界開辟一條前進的道路。

巴斯德立誌研究酸乳發酵

巴斯德,是法國19世紀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有一天,他注視著桌上一瓶酸牛奶。凝神思索:酸奶的發酵,是因為化學變化呢,還是因為微生物的作用呢?當時他沒有能解答這個問題。

從此以後,他整天認真地,在一間悶熱的簡陋的實驗室裏進行試驗研究。臉上被油煙熏黑了,衣服也布滿汙垢。時而呆立不動,時而狂奔疾走。有人說:巴斯德得了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