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機之七 勇於創新,培養立誌,事在人為(3 / 3)

不知經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巴斯德終於成功了!他科學地證明了:酸牛奶的發酸是由於微生物的作用,並且寫成了著名的《乳酸發酵》一書。在微生物發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麵的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且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

中外無數的英雄人物和曆史名人,在青年時期就立下了偉大的誌向和理想,並一生為之奮鬥不息,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誌當存高遠

誌向是一種改變現狀的理想抱負,是一種奮發進取的決心雄心,是一種追求崛起的精神境界。

立誌,是幹事業的需要。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誌向是一種力量、一種支撐,是一個人的奮鬥方向、奮鬥目標。人,有了誌向,才能自立自強;有了誌向,才會產生強大的毅力;有了誌向,才能保持旺盛的鬥誌。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甚大,而其誌甚遠也。”抱負極大,誌向極遠,它所產生的力量就可能令人驚異和震撼。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遠大誌向,滿足眼前,不思進取,就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隨波逐流,一生隻會在渾渾噩噩、平平庸庸、碌碌無為中度過。為什麼有些同誌參加工作時,條件相同,機遇均等,但是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實踐,差別很大,有的當了標兵,事業蒸蒸日上,而有的則做了尾巴,終生一事無成?原因就在於此。

立誌,要立大誌。胸當懷大誌,誌當存高遠。一個人的誌向隻有同國家、民族的未來大業融為一體,彙入時代潮流,與時代合拍,在幹事中建功立業,才能站在時代的最前列,成為改造社會的英雄。立大誌,就要立誌創一番事業,不要立誌做大官;立大誌,就要把誌向定在為人民謀福利上,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創業上,傾心謀求社會的進步;立大誌,就要立誌做事關長遠的事、事關全局的事、有利於黨和人民的事。現在有些黨員幹部也立誌,但有的是立“官”誌,追求做大官;有的立“錢”誌,信奉“理想理想;有錢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有的立“名”誌,圖名聲,這些都與時代不合拍,與黨員的責任和義務是格格不入的。

立誌,要立常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常常立誌。但遇到困難時,退縮了;遇到險阻時,退縮了。他們不願付出艱苦的勞動,不敢戰勝艱難險阻。這樣的人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缺乏始終不渝的毅力,沒有吃苦耐勞的作風,沒有為事業獻身的精神,這注定他將一事無成,在羨慕成功者的輝煌時,追悔不已。

古人雲,誌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複海不能限也;誌之所向,無堅不摧,銳兵精甲不能禦也。放眼神州大地,各地競相發展,到處生機勃發。我們麵臨的形勢可謂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不進則退,慢進也要退。偉大的時代,需要一大批胸懷大誌並為之奮鬥的人;偉大的事業,又為一大批胸懷大誌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立大誌,勇創業,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時代的要求。人生能有幾回搏,就讓我們在時代的風雲中展翅高飛,搏擊長空吧。

3.培養成功意識,立誌為王

立誌是成功的前提

事業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創設一定的條件,把握住青春年華的每一個機遇;它是一個過程,一個需要付出艱苦勞動、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它需要戰勝挫折和失敗,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也就是在這樣的經驗積累之上,成功才悄然來到你身旁。偉大事業的成功需要這樣的過程便越是長久,所以你必須在這個時期激發你成功的欲望,在這個充滿幻想和憧憬的歲月裏,奠定你事業成功的基石——立誌。

道理就這麼簡單,想不起“淘金”的人,即使終日躺在沙金堆上也不會得到一克真金,“成功”最基本的前提便是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而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有成功的目標,那便是立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借鑒的,在我們看來,這句話中的“提出問題”便是該確定一個什麼樣的誌向。

孔夫子雲:“吾十五有誌於學;三十而立。”說的就是“三十而立”的基礎是15歲有誌於學。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立誌,就要做到零的突破。突破零不易,假如無遠大的理想(誌向),零是不可能突破的,因為沒有誌向的奮鬥是不會有前進的動力的。人們奮鬥過程中巨大動力的形成就源於他所確定的目標,也就是說立誌是奮鬥的必要前提。

“夫誌當存高遠”,我們在確定誌向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這句話。“成才”是每一個人熱切向往的目標,其實,它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標。這是因為歲月的流逝過程中社會賦予“才”的內涵不斷豐富,個人對“才”的認識也不斷發展變化的緣故。但作為人生第一次選擇成才的目標,它奠定著人生追求的基礎。所以理想和誌向的確定至關重要。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人生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要立誌,立大誌,需要有一個寬闊的視野,要縱觀今古,橫覽中外,作長遠的打算。“井底之蛙所見,屋簷之雀所想”常常把我們引入封建等級的觀念中去,以為立誌便是選擇“高等級的職業”,時下流行的成才——“上大學”、“跳龍門”,就是一例。實際上,“人若誌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上了大學也未必成才。這是因為“成才”是“成社會之才”,即對社會有用,對曆史進步有益之“才”,這就是說成才的社會性是它的基本屬性。成才是看你本人是否充分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這個價值是由得到社會認可的程度決定的。

大文豪高爾基曾講:“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處,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就是這個意思。

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