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政策實踐
歐洲比美國複雜得多。英國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裏的經濟政策帶有一些社會主義色彩,到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當政時期,經濟政策有了很大轉變。撒切爾夫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擯棄了擴張性的總量政策,並大力推行國企私有化,這一套做法被稱為“撒切爾經濟學”。此後不管是保守黨執政還是工黨執政,大體上都實行了中間偏右的政策。
而在歐洲大陸,情況各不相同。法國比較注重國家幹預,不但設立了一些國企,政府還對經濟活動進行一些規劃和指導,包括實行某種程度的產業政策,這種政策傳統直到現在還存在。“二戰”後的西德也注重發揮政府作用,但與法國不太一樣的是,其政府往往以協調者的身份,與企業和工會等團體進行溝通互動,以尋求政策共識、減少政策錯誤;在東、西德統一後,政府下了很大力氣對東德國企進行私有化。總的來看,德國政府在結構性改革政策方麵積累了較多經驗。北歐和南歐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曾嚐試過結構性改革,但南歐國家的改革政策實施得很不順利。
總的來看,歐洲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各國政策質量和執行力度不一,經濟增長麵臨諸多挑戰。歐洲一體化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各國之間的差別,並使這些差別更難消除。早在2000年,歐洲各國領導人就在葡萄牙裏斯本共同製訂了一項歐洲經濟增長計劃,即《裏斯本議程》。這個議程特別強調促進創新、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以期將歐洲的增長率提高到3%的水平,並有力地提高就業率。不過,這個議程至今並沒有產生預期效果。
至於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它們的政策曆程已經為很多人熟知。應該可以說,它們的體製轉軌已經基本完成,到現在的市場經濟體製階段,除了宏觀經濟政策之外,招商引資已經成為它們的政策重點。
亞洲的政策實踐
亞洲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在“二戰”後都有良好的經濟表現,它們的經濟政策實踐值得認真對待。亞洲並不盛產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家,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絕對不缺乏智慧,更不缺乏務實精神。
日本在“二戰”後一度被美國占領,其經濟政策那時也由美國人主導,經曆了“麥克阿瑟改革”“道奇路線”等政策主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自己主導了經濟政策的製定和實施,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政策主題就是產業政策,即追趕型的工業化政策。從日本的實際情況來看,其產業政策大致涵蓋了四個方麵。第一是產業結構政策,即一個時期重點發展哪些產業,特別是把哪些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發展。第二是產業組織政策,即一個產業內重點扶持幾個企業做龍頭。第三是產業布局政策,即把哪些產業擺在什麼地區為好。第四是產業技術政策,即某些產業重點發展哪些技術和工藝。其中產業結構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是主體,當然這兩項內容常常交織在一起,並不總是完全分開的。
歐洲的政策實踐
歐洲比美國複雜得多。英國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裏的經濟政策帶有一些社會主義色彩,到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當政時期,經濟政策有了很大轉變。撒切爾夫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擯棄了擴張性的總量政策,並大力推行國企私有化,這一套做法被稱為“撒切爾經濟學”。此後不管是保守黨執政還是工黨執政,大體上都實行了中間偏右的政策。
而在歐洲大陸,情況各不相同。法國比較注重國家幹預,不但設立了一些國企,政府還對經濟活動進行一些規劃和指導,包括實行某種程度的產業政策,這種政策傳統直到現在還存在。“二戰”後的西德也注重發揮政府作用,但與法國不太一樣的是,其政府往往以協調者的身份,與企業和工會等團體進行溝通互動,以尋求政策共識、減少政策錯誤;在東、西德統一後,政府下了很大力氣對東德國企進行私有化。總的來看,德國政府在結構性改革政策方麵積累了較多經驗。北歐和南歐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曾嚐試過結構性改革,但南歐國家的改革政策實施得很不順利。
總的來看,歐洲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各國政策質量和執行力度不一,經濟增長麵臨諸多挑戰。歐洲一體化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各國之間的差別,並使這些差別更難消除。早在2000年,歐洲各國領導人就在葡萄牙裏斯本共同製訂了一項歐洲經濟增長計劃,即《裏斯本議程》。這個議程特別強調促進創新、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以期將歐洲的增長率提高到3%的水平,並有力地提高就業率。不過,這個議程至今並沒有產生預期效果。
至於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它們的政策曆程已經為很多人熟知。應該可以說,它們的體製轉軌已經基本完成,到現在的市場經濟體製階段,除了宏觀經濟政策之外,招商引資已經成為它們的政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