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開清國母孝莊的輝煌落幕 第1章(2 / 3)

如此,在有清一代,有關宦官的使用,一直是嚴格控製的。《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密》一書中,曾經講到康熙中期時,各主要宮殿的太監分配數目如下:

乾清宮:總管太監2名,首領太監4名,太監19名,打掃首領太監3名,打掃太監78名;坤寧宮:首領太監2名,太監10名;延禧宮:首領太監2名,太監14名;長春宮:首領太監2名,太監12名;翊坤宮:首領太監2名,太監13名;承乾宮:首領太監2名,太監10名;儲秀宮:首領太監2名,太監24名;鍾粹宮:首領太監2名,太監10名。

慈寧宮:佛堂首領太監2名,太監6名,喇嘛首領太監2名,太監22名,諷經首領太監2名,太監11名,管門首領太監2名,太監10名,花園首領太監2名,太監2名,打掃首領太監2名,打掃太監8名。

皇上:太監72名。

大阿哥:太監73名;二阿哥:太監75名;三阿哥:太監56名;四阿哥:太監60名;東庫房阿哥:太監4名;西庫房阿哥:太監2名;等等。

總計1686人。

受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後的耳濡目染,成年後的康熙帝對於宦官也抱有深深的戒備。他曾經多次跟身邊人說:“朕宮中所用太監,止令供灑掃奔走之役,一(顰)一笑從不假借,所以數十年以來,太監皆極貧乏,有不能自給者。”這是康熙帝嚴防宦官幹政的心得之談。又說:“凡太監犯罪,斷不可宥,尤宜加等治罪。”

孝莊太皇太後通過四大輔政,曾經作出過明晰的規定:由滿洲貴族把持的內務府管轄太監這一大塊,具體事務則交由內務府敬事房去安排。敬事房人員全部都是太監,設有總管、副總管的管理職位。康熙時規定太監總管的品銜為五品,雍正時一度曾改成四品。有關清廷大內的太監總數,民間說書人說,當初孝莊太後搞了一個一刀切的限製令,叫著“夠不夠,三千六”。而清宮許多朝代的太監實際使用人數,是少於3600人。例如,乾隆朝的太監約3000人,嘉慶朝2638人;到清朝末期,經費緊張,用不起這麼多太監了,光緒朝又刪減為1989人;至遜帝溥儀倒台的期間,內宮太監隻剩下了千人左右。敬事房太監總管無權直接提升手下的宦官。這人事權始終被內務府滿洲人捏住。有宮內太監犯了事兒,內務府大臣可直接把他們拿下,再向皇帝報告。太監幹政殺無赦。

這條好製度的貫徹始終,實在應該歸功於孝莊太皇太後當初的高瞻遠矚。

其實,最初,明太祖在內廷設置“二十四衙門”這個宦官機構時,它的組織也很小,不過區區的數百人而已。朱元璋在內宮也宣布了宦官幹涉政治的必殺令。隻是到了後來,由於雄猜的永樂帝得國不正,他之後的皇帝跟下麵的大臣溝通不暢,故而不得已借重宮內的閹人,這是這個宦官機構迅速膨脹的主要誘因。洪武年間的“二十四衙門”,設置有12監、4司、8局。明成祖之後,宦官們除了打理皇帝的內宮生活,已經能外出到紫禁城去辦理一些皇帝臨時委任的差事了。由此,變得勢大。明代中葉之後,宦官即已壯大成為一股極其重要的政治勢力,他們開始全麵介入國家軍政要務的管理。

明代宦官的膨脹過程,做明史的專家們也沒弄清楚這個問題。正史中,曾經記載明朝的兩次大型閹人招聘會。一次是正德十一年(1516年)召開的招聘會,一次聘用揮刀自宮的勇士3000餘人。另一次則為萬曆六年(1578年)的大招聘,萬曆帝十分豪氣地吸納了6000餘名閹人。具體而言,愈到後期,這個畸形人的隊伍便愈加壯大。有明的末代君主崇禎帝,是打著剪除宦官勢力的旗號上來的。最後,卻吸鴉片似的耽愛上了宦官。至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紫禁城中的閹人幾近10萬,這差不多要人滿為患。當時,崇禎帝把北京城防的實權交到宦官手中,宦官一轉眼就交給了崇禎的死敵李自成。這是明朝的帝王最令人覺得清寂淒涼的結局。

明朝中晚期的一些皇帝倦怠政事、不喜讀書,由此,造成對於國家的政事民情懵懂不知。這是明朝中晚期政治的最大弊端。難怪康熙帝在講起前朝宦官的勢大時,會說:“明朝典故,朕所悉知。其奏疏多用排偶蕪詞,甚或一二千言,每日積滿幾案,人主詎能盡覽,勢必委之中官,中官複委於門客……此皆文字冗穢,以至此極也。”又說:“朕聞其(明末)君常處深宮,不與臣下相見,而惟與宦相處,既不讀書,亦不勤政。”

前者不忘,後者之師,這也是孝莊太皇太後想讓康熙帝時刻銘記於心的教訓。

有人選取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皇家內宮中的宦官宮女以及部分財物的開支情況,跟崇禎末年的宮中開支作了一個對比;這大致可以反映出孝莊主持後宮40餘年來,所取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