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開清國母孝莊的輝煌落幕 第2章(3 / 3)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午夜時分,大清帝國的實際締造者,一代風華絕代的女強人孝莊太皇太後因病醫治無效,溘然長逝於紫禁城慈寧宮之中。享年75年。

孝莊去世後,康熙帝悲痛欲絕。

他在孝莊逝世後的最初十餘天中,始終不願意接受這個既成的事實,心裏難受得連水漿難以下咽,以至因身體虛脫而昏厥在孝莊的靈前。

如此,康熙帝決心為孝莊太皇太後辦一個最高等級的喪事,甚至在許多方麵突破愛新覺羅皇家的既成禮儀束縛。

康熙推崇皇祖母孝莊的第一個突破性舉動,便是自割發辮。按照滿洲早已形成的規矩,愛新覺羅的皇家喪家,隻有在老皇帝的死去,新皇帝才會割發辮表示自己的哀痛之情。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的喪事,不享受這種哀榮。孝莊太皇太後崩逝後,禮部摸透了康熙帝內心的真實想法,便勸康熙帝說:入關後,前麵已辦過孝端文皇後、孝康章皇後、仁孝皇後、孝昭皇後四場喪事了,都沒有皇帝割發辮的成例,懇請康熙帝尊重皇家的既成的禮製,這次也不要割辮。康熙帝拒絕道:“從前後喪雖無割辮之例,太皇太後教育深恩,朕不能報,朕已立意割辮。”事實上,康熙帝心底還有一個頑固的想法:沒有孝莊太皇太後這40餘年的保駕護航,便沒有今天大清朝的初步繁榮,孝莊太皇太後比任何人都更有資格享受這項死後的哀榮!如此,康熙帝毅然地把發辮割去。

其他突破滿洲舊製的喪禮行為還有:滿洲女子的孝服大抵隻用素帛(白紡絲)不用布,康熙諭令“今孝服俱改用布。”“滿洲舊俗,年內喪事不令逾年。”孝莊太皇太後死於十二月月二十五日,王大臣會議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將孝莊的棺槨移出宮外。康熙帝認為皇祖母德高望重,梓宮在宮內停留的時間不宜太短,因此,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十一日方將梓宮移出宮外。

由上可見,康熙帝對祖母孝莊文皇後可謂極盡孝道。

孝莊文皇後臨終前曾經留下遺囑:“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遵化孝陵乃孝莊獨生子、康熙帝的生父順治帝的永久安息之地。對於亡子的追思,在孝莊在世的26年時間中,並不曾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減。相反,隨著老年的臨近,有關已故之子的一切往事,愈加難以放下。因此,孝莊願意在死去之後,將遺骸安葬於愛子福臨的墳墓邊,孝莊的這一番心思,其實也不難理解。不過,這卻令作風大膽的康熙帝也有點遲疑了。因為將皇祖母孝莊安葬於遵化,而不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與清太宗皇太極夫妻合葬入昭陵,明擺著不符合常理,肯定要引起後人的非議。康熙帝不想被後代非議,又不願意違背皇祖母的遺願,落一個不孝之名。康熙左右為難。最後決定在遵化孝陵附近興建一座暫安奉殿,暫且將祖母的梓宮停靈其中,容後想出良策再處理。

昭西陵,孝莊文皇後的安息之地

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康熙帝為敬愛的皇祖母上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

關於孝莊文皇後入土一事,一直等到孝莊的重孫雍正即位,方有一個妥善的安置。

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雍正帝就孝莊太後的陵墓為什麼最終選擇在遵化孝陵附近,發了一道長長的諭旨,給天下的臣民們解釋:

“欽惟孝莊文皇後,躬備聖德,天錫純禧,誕育世祖章皇帝,瑞應昌期,君臨萬國。逮我聖祖仁皇帝繼聖嗣統,久道化成,立萬世無疆之業,皆我孝莊文皇後福德兼隆之所啟佑也。”“朕惟禮經雲:合葬非古也。先儒又雲:神靈有知,無所不通。是知合與不合,惟義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於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義。且自孝莊文皇後安奉以來,我聖祖仁皇帝曆數綿長,海宇乂安,子孫繁衍,想孝莊文皇後在天之靈十分安妥。”

這道聖旨,對於開清國母孝莊的評價相當高,後人不妨將之視為大清朝官方對於孝莊一生事業的蓋棺論定。

於是,雍正帝果斷地決定:“聖祖仁皇帝遵奉孝莊文皇後遺旨,奉安暫安奉殿,至今三十餘年。聖祖仁皇帝福壽康寧,四海生民樂育,誠稀有之吉兆,允宜定為陵寢。”

暫安奉殿原本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孝莊文皇後就地入土為安即可。暫安奉殿至此改名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孝莊文皇後的梓宮在停靈37年之後,正式遷入於昭西陵地宮。這事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

此後的清王朝,在遵化以順治的孝陵為地標,興建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皇家陵墓區——清東陵。因此,有包括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位皇帝以及他們的後妃們大大小小近150座的陵墓挨靠在一起。一道長達20公裏的“風水牆”將蒼鬆翠柏的墳塋華表居室如法的圍繞於其中,給人一種生死不棄的觀感。

隻有孝莊太後的昭西陵,綠葉紅實粲然的坐落於清東陵的入口處。

她帶給後人以無窮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