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開清國母孝莊的輝煌落幕 第2章(2 / 3)

長期以來,康熙帝內心一直有一個美好的心願,就是希望皇祖母能夠長久地健康快樂的生活於這個人世上。但是,隨著孝莊的年事日高,他內心的擔憂愈來愈加深。人壽是一種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兒。康熙帝很怕皇祖母有一天會忽然棄他而去。於是,康熙帝就在暢春園與南苑,分別建造了思佑寺、永慕寺兩座寺廟,專門用來為皇祖母的長壽而祈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他還特意跑到景山的皇家寺院中齋戒祭星,為皇祖母的吉祥健康而祈禱。為此,他向菩薩發下宏願,並派親信的禦前侍衛關保、太監牛之奇、乾清宮首領太監顧文興等三人作為自己的替身,在景山祭星三年。

隻是,人事始終難違天意。孝莊太皇太後仍然一天天地進入了垂垂老矣的落幕階段。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月二十八日夜四更時分,孝莊太皇太後突發右半身癱瘓,右手伸展不直,言語不清。經禦醫張世良、李玉柏診斷,患的是類中風病。當時,康熙帝遵照孝莊的懿旨,正在口外避暑靜攝。於是,留在宮中照顧太皇太後的親王福全,迅即將孝莊得急病的消息傳送給了康熙帝。得到消息時,是九月初一的夜幕時分,康熙帝在奏折上簡短地批了一行字:“知道了。朕趕緊去。”隨即將筆一扔,晝夜兼程趕回京城。九月初二日的正午時分即趕到了皇祖母的身邊。孝莊見到在外麵叱吒風雲的皇孫,竟然像歸巢的鳥兒般的一直飛回到自己的身邊,精神為之一振。

如此,孝莊太皇太後的病情在張世良、李玉柏兩位禦醫的精心治療下,大有好轉。康熙帝十分欣慰,特地下達聖旨表彰兩位有功的禦醫:“昨年太皇太後聖體偶有違和,命太醫院禦醫張世良、李玉柏殫心診視,恭酌方藥,今已萬安,朕心歡悅。伊等克盡殿職,爾等可量加議敘。”這一份骨親的親情,真是令人難以忘懷。

但是,最後的時光,終究還是到來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紫禁城中庭園落木,翠鬆幾點,滿地黃草堆砌。孝莊太皇太後再一次無力地病倒在床上。其時,康熙帝衣不解帶的守候於皇祖母的病榻前約35個晝夜。《康熙起居注》中說他:“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後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每次皇祖母要吃湯藥時,他必先“親嚐湯藥”,以防把皇祖母的口舌燙傷。當時,康熙帝給內閣下了一道嚴令:“非緊要事勿得奏聞!”宮內禦醫們也組織了一個強大的診療班子,殫精竭慮地挽救孝莊的生命。可是,孝莊的病況,仍然無可挽回地進入了燈盡油枯的最後階段。

康熙帝見人事已不可為。忽然突發奇想,他想在天壇舉行一個盛大的祭天儀式,天降奇跡挽回皇祖母的生命。於是,到了十二月初一這天,康熙帝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決定不騎馬、不乘轎,率領全體朝臣步行到天壇向蒼天禱告。這一次的祝文康熙帝沒有勞動內閣學士們捉刀,全部是發自內心肺腑的聲音:

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後,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驟作,一旬以內,漸覺沉篤,旦夕可慮。臣夙夜靡寧,寢食捐廢,虔治藥餌,遍問方醫,罔克奏效,五內憂灼,莫知所措。竊思天心仁愛,覆幬無方,矧臣眇躬,夙蒙慈養。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二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值茲危殆,方寸憒迷。用敢潔蠲擇日,謹率群臣,呼籲皇穹,伏懇憫念篤誠,立垂昭鑒。俾沉屙迅起,遐齡長延。若大數或窮,願減臣玄燁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為此匍伏壇下,仰祈洪佑,不勝懇禱之至。

康熙帝一遍祝文讀罷,卻早已經泣不成聲。

我們都知道康熙帝。他是希望能活五百年,做許多驚天動地大事業的雄厚君主。可是這個34歲的豪邁帝王,當時卻字字泣血地懇求上天,減少他的壽命來換取皇祖母的起死回生!在場的臣子聽了無不掩麵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