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即位時,也不過是一位8歲的衝齡之主。當時,孝莊吸取了多爾袞權勢太重的弊端,改行家臣輔政。這個過渡政府的政治體製,以孝莊為政治中心,以孝莊修改後的順治帝遺詔為指導思想,用四大舊臣為輔政,後麵再啟用議政王大臣會議監視之。明眼人一眼即可識破之,孝莊實際上即為這個政治體係的核心所在。孝莊後來利用四大輔政,在江南屢興大案,務必挫敗江南士子們那原本高傲矜持的野心,這是在為皇孫後來的政治布局除去荊棘。四大輔臣亦以孝皇之言為令,事事雷厲風行,孟森讚歎他們為“社稷之臣”。發生於鼇拜、蘇克薩哈之間的利益之爭,實際上無損於孝莊的政治布局。之後,孝莊不動聲色地推出了一出“小玄燁醉打鼇門神”的精彩好戲,一舉把小玄燁捧紅!眾人這才真正領悟到了孝莊在政治上的老辣之處。
三藩之戰,為大清開國40年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其時,多數朝臣擔憂三藩臣勢大而麵有難色,孝莊太皇太後鼓勵康熙帝頂住外界的壓力,從而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雖然,在具體的平藩流程中,康熙帝或者產生急功近利的急躁想法。三藩盡叛,各路亂軍盡發之後,康熙帝也麵臨著空前的軍事壓力。但是,孝莊太皇太後微笑著鼓勵康熙帝:“現今天下的士大夫皆祈盼和平,沒有人喜歡動亂。吳三桂不過是一具僵屍而已。實際上,吳三桂自從絞殺了永曆帝,他在天下讀書人的心目中即已經死了。支持他的人,不過是一些年輕好動的武夫。等這些年輕的軍人們覺得累了,吳三桂也就走到盡頭了。”
孝莊的判斷當然是對的。
於是,康熙開始擺出一副好整以暇的戰略姿態。
後順政時期,由孝莊太後一手策劃的春闈大案、奏銷案各案,大約已在江南士大夫的心底劃上了一道永恒的傷口吧?於是,孝莊示意康熙帝展開送春風活動。康熙帝對於知識分子的懷柔政策,與平藩之戰同時打開;孝莊曾經將這政治軍事上的軟硬手,形象化為“武攻文衛”。 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下旨要求各地薦舉山林隱逸。康熙十七年,康熙帝再要求地方州府薦舉博學鴻儒。康熙帝在行這兩步棋之時,那些嚴顏難犯的大師們都在觀望。康熙帝收羅到的僅一些二三流角色或者一些新進的後生。不過,康熙帝並不著急。他還有更厲害的一著,那便是康熙十八年的開修《明史》館。因為民間的大師們,無論懷有如何的高世之誌,對於故明的文章文獻,卻仍十分鍾情。於是,一時之儒林衣冠人物紛紛雲集於京城。三藩之戰的勝負概率至此立馬可判。
因此,綜觀孝莊的一生,她在清宮中生活了62年,見證了太祖、太宗、順治、康熙四朝的所有曆史大事件。其中,順治、康熙二朝的一些政治風雲變幻,是她在幕後操盤所形成的。她輔佐了兩代幼主,使之成為了大有作為的君主。她雖然從來沒有走上過政治的前台,成為那個時代亮眼的英雄,但她卻是開清40年之中的中流砥柱。
為此,談遷在《北遊錄》中評價孝莊太後,“國家無疆之祚,皆自聖母開之”。
開清國母,當之無愧。
談到明亡清興之際,促進中國走向大統一的有功人物,我們不應該忘記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不應該忘記清世祖福臨、聖祖玄燁,更不應該忘記那個在幕後默默操持一切的孝莊文皇後。
她對中國曆史之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