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當真能吃,清風不是說此計萬無一失嗎?怎麼好端端的便冒出這麼多的土豆和紅薯來了呢?咱們這回可是把整個催家的命都賭上去了的啊!還有二伯當日在朝堂上不惜與李瑁小兒反目,出言直指他的錯處,現在看來此事咱們還是棋差一招,著了他李瑁的道了,現在你到是來說說該怎麼辦吧!另外他們幾個氏族可都在等著咱們的信呢?要是等新糧一上市,那麼咱們藏著的這些米真就隻有喂豬了……”
“族長,此事……此事雖說有點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孩兒以為也還未到如此悲觀的地步,這次我們全國上幾十個家族上下一心把糧價推高,他李瑁就算一時間能變出這麼多土豆紅薯來替代,可是大家夥想想看,要是李瑁小兒不給咱們活路,等明年新糧一上市,咱們再次不計損失的拋售舊糧,那麼數百萬靠莊家地裏刨食的小門小戶,他們又能承受的了嗎?如此一來,聖人包括朝廷裏的那些眼明之士,恐怕也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吧!玉石俱焚的傻事誰都不會做的!李瑁小兒現在忙的不亦樂乎,可介時兩難局麵之下,聖人還是會再次犧牲掉他,關閉那些作坊放出做工之人回歸農業,畢竟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沒了種地之人,他李唐江山豈能長久乎?”
催清風一番話講的讓在場所有人如沐春風,原本被嚇的坐立難安的催家大族長此刻也是重新端起茶碗一臉微笑的點頭品嚐起來。
而反觀大明宮裏握著一手一個緊握著紅薯土豆的李隆基卻是怎麼也笑不出來了,因為他此刻正如催清風說的那樣思慮到了明年將要發生的禍事。
“帽兒,這小小的土豆和紅薯真能畝產幾千斤嗎?”“是的父皇,這兩種作物都是孩兒派往遠海的商船所帶來的,那個紅辣子也是,反正多數信使農作物都放在嶺南一地試種了……有了它們的現世,那麼咱大唐百姓今後再也不用餓肚子了……”
“好,好……此事你做的甚好,可是這土豆紅薯一上市,糧食價格會不會再也上不去了啊?”李隆基猶豫再三終於還是把心中的擔憂給問了出來,而他這麼一問後,包括張說,宇文融等中樞大臣也都一一發表起了自己的觀點。
“聖人,糧價之事非同小可,眼前的危機看是偶然,但恐怕也是有心人刻意為之的,國之存糧並不會因為沒有售賣便減少,此刻不賣,將來也要賣,如此售賣之日必是糧價蹦塌之始……”
“聖人,張相所言,正是臣等心中所憂,穀賤傷農,若是一季辛勞之所得皆化為烏有,那麼又不知得有多少依仗土地的百姓家破身死啊!此事必須防範於未來,早些打算啊!”
幾個老臣眾口一詞的說出了隱患,於是李隆基在龍椅上也是一時坐不住的起身走了下來,原本壞事變好事,可轉眼好事裏又隱藏了更大的禍事,真叫個世事無常,高處不勝寒啊!
“此事,你們容朕再思量思量吧!”李隆基開口說出這話原本也就是想替自己的寶貝兒子李瑁想些法子避開災禍,因為事情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即使所有人都避口不說出真相,但也是人人都心知肚明的,實在是李瑁幾年來做的事情把豪族大戶們都給得罪光了,而朝廷突發的檢田括畝的政令又好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他們這些氏族今日才會這樣團結一心的拚了命不惜代價的反擊。
但事情壞又壞在李隆基他這個帝王是守成發展用的,完全不能像當初剛剛創業的李世民那樣有威望可以用皇權壓製氏族,亦或者似武則天那樣弄個大換血,畢竟開元盛世來之不易,二十多年來都是他李隆基平衡各方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現在要是為了一個皇子李瑁便對五姓七望大開殺戒,那簡直和自掘李唐墳墓沒什麼區別了。
於是李隆基在走下龍椅之後便慢慢度步走到了李瑁的身邊,看了他倆眼隨即又伸手摸了摸他的肩膀,反正溺愛之情是溢於言表,但為難之色也是呼之欲出。
“帽兒這一個多月來,真是辛苦與你了,要不今日你就在自個的王府裏好生將養些時候吧,這商貿之事終歸不是你一個天家子可以長時間玩鬧的,你腦子聰慧還是多讀些聖賢書,如此將來也好為國再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