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國的算盤 1.(2 / 3)

1935年夏,在門斯特的射擊場,德軍舉行了第一個坦克師的戰術演習,這次演習獲得了成功。德軍根據這個師組建了3個坦克師,分別駐在柏林、魏馬和符次堡,隸屬於裝甲坦克兵部。

古德裏安親自擔任第2坦克師的師長,目的是根據他自己的理論來訓練坦克師。該師的官兵是從各個部隊調來的“精英”。

除了這3個坦克師外,德軍還組建了3個輕裝師和4個摩托化師。上述10個師隸屬於3個軍,這3個軍改編為裝甲集群。

一些專門組建的集訓隊為新的坦克部隊培養軍官、準尉軍官和技術人員。接著,德國又在柏林附近建立了德國第一個坦克學校,配備了訓練設備,擁有一個小型訓練場地。它就是第1裝甲坦克學校。

學校的學員不僅要學習大量的坦克知識和戰術等,而且要到焦貝裏茨-艾斯格倫的專業集訓隊學習駕駛作業,這在當時是非常複雜的。隻有一所學校顯然是太少了,德軍又將克朗普尼茨的騎兵學校的一半用來訓練摩托步兵和裝甲汽車兵。後來,這所騎兵學校全都用來訓練摩托步兵和裝甲汽車兵,並改名為第2裝甲坦克學校。

後來,德國又在摩托化試驗處和第1裝甲坦克學校技術集訓隊的基礎上組建新的裝甲坦克學校。到1944年,德國在什圖特加特-瓦辛岡組建了一所汽車修理學校。

盡管如此,德國在短期內是難以麵麵俱到的,在很多方麵遇到了難題。於是,德國裝甲兵在獲取裝備方麵擁有優先權。

當時,德國每個坦克師都下轄兩個旅(一個是坦克旅,另一個是步兵旅,旅下均設兩個團),一個炮兵團和其他分隊。輕裝師下設兩個摩托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偵察團和一個坦克營。輕裝師屬於過渡性編製,很快就改編為坦克師。

摩托步兵師采取的編製為普通步兵師編製,但全部實現了摩托化,並且擁有少量的坦克。另外,德軍還組建了幾個獨立坦克旅,作為坦克預備隊使用。

德軍統帥部認為裝甲坦克兵是主要的兵種。而其他國家卻認為坦克隻是步兵的支援武器。

按照古德裏安的裝甲兵戰術思想,裝甲坦克兵能夠充分發揮其機動力,但是,單靠坦克兵無法完成所有的作戰任務,因此坦克兵需要其他兵種的支援。因此,德國坦克師一般根據其任務配屬其他兵種。二戰完全證明了古德裏安的觀點。

在裝甲兵理論上,一支精銳的裝甲部隊除了擁有主戰裝備外,不能缺少先進的戰術思想體係,先進的戰術思想能夠發揮坦克的戰鬥潛力。

英國的福勒將軍在其著作《裝甲戰》中指出:“裝甲部隊應從單純支援步兵突破敵軍防線的任務中解脫出來,在戰場上憑借其強大的火力、速度和防護力,獨自承擔突擊任務。”福勒的學說並未被西方各國軍方所接受,比如英國仍在開發越來越大的“陸地巡洋坦克”,機動性差且火力弱。

西方各國將領普遍認為,坦克戰就是勇往直前地向前推進,把敵軍壓碎在履帶下麵,甚至不管地形是否有利,都應該強攻。他們一向低估坦克的火力,坦克被看作是一群壓路機。

同時,西方各國的將領們認為,坦克的防禦力太脆弱了,火炮是坦克的克星。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把坦克作為奇襲的手段絕不可能,因為反坦克步兵和炮兵能夠輕易摧毀坦克。在他們看來,利用坦克發動主攻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甚至西方許多批評家認為,應該把坦克當成廢鐵賣掉。

坦克時代是否真像西方大多數將領們所認為的那樣終結了呢?如果真是那樣,那麼各國軍隊在未來又將重演陣地戰了。然而,德軍將領們十分反感陣地戰,因為德國的人力和物力與西方國家相比明顯不足。

除非人們能發明一種更先進的陸地戰術,否則德國將領們寧願相信,隻要坦克運用得當,它仍然會成為最有力的陸地進攻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