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國的算盤 1.
古德裏安認為,不能自暴自棄地認為坦克已經被其他武器替代了。他還認為,現代坦克甚至可以在黑夜和大霧中用羅盤來指引方向,坦克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力量。
1943年,德國坦克和強擊炮比1942年增產了73%,飛機增產71%。德國為在蘇聯作戰的軍隊提供了最新式的“斐迪南”式強擊炮。
曾經是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的德軍,現在成為落後的軍隊,主要裝備都是過時的武器。蘇軍的軍官和傳令兵乘坐吉普車,而德軍的軍官和傳令兵則改為騎馬。
如果“堡壘”計劃在4或5月發動,蘇軍的戰敗將不可避免。但到了6月,局勢完全改變了,蘇軍已經在庫爾斯克集結了重兵,把庫爾斯克變成了要塞。即使德軍能夠衝過地雷場,攻下突出部,損失也是巨大的。
德國裝甲坦克兵的曆史很短,但其內容卻非常豐富。其曆史與古德裏安的一生有著緊密的聯係。以前,由步兵和騎兵構成的德國軍隊,是很排斥新技術裝備的。一戰時,各國軍隊開始把內燃機用於作戰,而當時的德軍尚未用汽車運送部隊,也沒有使用坦克。
在1917年的康布雷戰鬥中,英軍集中使用了坦克,首次獲得成功,而且是惟一的一次成功。在後來的戰鬥中,英軍從未大規模使用坦克,仍使用小群坦克。德軍統帥部對坦克的突擊能力估計不足,認為用舊的防禦武器就能摧毀對方坦克。
蘇瓦鬆和亞眠戰役時,盟軍的大量坦克迅速突破了德軍的防禦縱深,德軍打了大敗仗,德軍統帥部終於發現了坦克的威力。但當時德國的原材料短缺,難以改變德國在坦克製造方麵的落後狀況。
1919年,德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生產800輛坦克。一戰時的德國A7V型坦克仿製的是其他國家的坦克,高3.35米,長7.3米,重30噸。A7V裝備1門57毫米火炮和6挺機槍,乘員為1名軍官和15名士兵。
當時的坦克機動性很差,薄薄的裝甲隻能防禦機槍子彈。坦克成為坦克兵們的噩夢,火炮是坦克的危險殺手。但如此落後的坦克仍能掩護步兵衝出塹壕,並支援步兵進攻。
一戰結束後,在世界各國,坦克的戰術和技術發展幾乎停下來。協約國在一戰最後兩年生產的大量新坦克未能開上戰場。而德國的坦克幾乎完全交給了協約國。戰後的前幾年,坦克的戰術在外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凡爾賽條約》隻準許德國建立一支10萬人的軍隊,不準許裝備坦克。德國一直在研究對付一戰作戰形式的新手段,尤其重視對坦克戰術和技術發展的研究。各國軍界傳統思想認為,坦克具有兩個戰術優勢,一個是火力,另一個是機動能力,應重點發揮其火力。
這時,德國以古德裏安為首的創新派促進了德國裝甲坦克兵的發展。1922年,古德裏安作為德軍總參謀部的軍官,開始掌管陸軍的汽車兵。他研究了摩托化部隊的技術和戰術等問題。隨著發動機功率的加大和坦克行駛速度的不斷提高,坦克的機動力明顯提高了。
古德裏安研究了外國坦克專家們的學說,特別是研究了英國人富勒和利德爾·哈特的軍事著作後,相信發動機影響陸、海、空戰的新時代來臨了,發動機對戰爭的作用將不可忽視。
當時,德國汽車兵隻有7個營,開始接受古德裏安的摩托化思想。古德裏安先從理論上培養一些軍官,訓練時使用以汽車底盤製成的坦克模型。
在1931年,古德裏安升任汽車兵總部的參謀長。他對德軍的汽車兵進行了改編,裝備了新式車輛。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大肆擴軍備戰。德軍的摩托化開始快速發展。德軍大量組建摩托化步兵部隊。除了汽車兵總部外,德軍還組建了新的裝甲坦克兵部。
裝甲坦克兵部的部長為盧茨中將,參謀長為古德裏安。當時,德國隻有3個坦克連,他們在汽車學校裏接受訓練。德國坦克兵在首次演習中曾借用了耕地用的履帶拖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