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國的算盤 2.德軍新式坦克問世(1 / 3)

第二章 德國的算盤 2.德軍新式坦克問世

在1926年以前,德國就開始了研製坦克的工作,但發展緩慢。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軍研製坦克的工作加快了步伐。

在研製計劃中,輕型坦克將安裝50毫米火炮,中型坦克將安裝75毫米火炮。然而,為盡快給坦克裝上武器,輕型坦克隻裝了37毫米火炮,這在當時是反坦克炮兵普遍使用的火炮。

在生產新式坦克以前的很長時間內,德軍為進行戰術訓練裝備了“練習坦克”,這種小坦克裝有一門20毫米機關炮或者兩挺機槍。這些小坦克直到與蘇聯開戰時,仍在德軍中使用,因為德軍的坦克數量不足。

德軍裝甲兵對坦克的主要要求是機動力和火力。起初,為了提高機動力和火力,軍械部門研製坦克時,隻得削弱坦克的裝甲厚度。隨著發動機功率的不斷提高,德軍的坦克才開始增加裝甲厚度。二戰最後幾年生產的虎式坦克的裝甲很厚,但速度也降低了。由於德國裝甲坦克兵建立較晚,軍械部門很難滿足軍隊的要求。

坦克的火炮在靜止和運動中都能開炮。在坦克靜止時,能夠快速調校火炮,隻需消耗有限的炮彈就能摧毀目標。在坦克運動時,由於觀測上的困難,不容易瞄準目標。坦克的炮身離地麵較高,雖然這容易被敵軍發現,但這使坦克炮手提高了對近距離目標的命中率。坦克對距離較遠的目標,或者坦克行駛在坎坷不平的路麵上時,命中率會大大降低。

在任何情況中,坦克都有火炮難以超越的優點。當然,處於靜止的火炮命中率很高,但隻有運動中的坦克火力才容易取得戰鬥的勝利。

德軍十分清楚坦克命中率低的弱點,但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大量的炮火準備,或者“集中火力的轟擊”。因為德國人沒有忘記,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即使用最強大的炮兵向協約國軍的陣地炮轟一周,仍未給德國步兵提供勝利的保證。

德軍認為炮兵必須朝著坦克將要進攻的目標發射炮彈,而不能像一戰時那樣亂轟一氣,並利用彈幕掩護步兵進攻。德軍認為,如果他們把火炮、坦克和步兵的攻擊集中起來,就能突破敵軍的防線,這在一戰時是無法實現的。這裏提到的步兵兵力,也必須采用摩托步兵的編製,因為這種突破需要強大的機動性能。

因此,德軍不認為坦克是支援步兵進攻的武器。德軍認為西方各國軍隊的火炮在射程和精度上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足以抵禦大量坦克的推進。

當時,德軍將領們認為坦克是進攻時所能找到的最好武器,他們絕不改變對坦克的信心,直到戰場上出現超過坦克的武器。

西方軍事理論上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說:“惟有火力才能給運動開路。”但德軍認為,坦克戰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炮火準備,而是直接把火力引入敵軍陣地。但坦克戰需要適宜的地形和集中運用等條件。

德軍把大量坦克集中起來使用的戰術,並用下邊的假想演習來證明:

紅藍兩軍交戰,雙方均有100個步兵師和100個坦克營。 紅軍把所有的坦克都分配給100個步兵師,而藍軍集中使用坦克。假設戰線長300公裏,其中100公裏是坦克不能通過的地區,100公裏是坦克不適合活動的地區,剩下的100公裏是適合坦克活動的地區。

紅軍把坦克平均分配給100個步兵師,所以一些坦克處於無法通過的地區,起不到任何作用;另一些坦克雖然能夠活動,但受到地形的限製,使它們的戰果很小;剩下的坦克在最適合坦克活動的地區。

藍軍可以把坦克集中投入到最有利的地區,藍軍坦克在該地區的數量至少超過紅軍一倍,而在其他兩個地區采取防禦態勢,就算受到紅軍的坦克進攻,其進攻規模也不大。而且每個步兵師至少擁有50門反坦克炮,用來對付紅軍每個師擁有的少量坦克的進攻是很輕鬆的。

因此,德軍認為西方國家把坦克配置給步兵師的戰術,其實是失敗的戰術。坦克可以快速地插入敵軍陣地,並憑借坦克的裝甲掩護使摩托步兵的火炮直接攻擊敵軍,這種方法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反對者則說:“摩托車並不是新式武器,它隻是一種運送武器和步兵的新方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