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國的算盤 3.第三帝國的危機
德軍侵蘇以來,將機動能力高、裝備精良、精銳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投入了蘇聯戰場,盡管這些部隊的人數隻占德軍的一小部分。蘇軍雖然擁有更多的坦克、飛機或其他重裝備,但是蘇軍並不是摩托化軍隊,其戰鬥力還比不上德軍那些用騾馬牽引火炮的步兵師。
1943年初,在蘇軍不斷發動反攻期間,德蘇雙方的軍隊編成和兵力對比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擁有龐大經濟實力的美國不斷增加對蘇聯的援助,還為蘇軍提供大量的坦克和其他技術裝備。這樣,德軍武器裝備的質量和規模就遠遠落後於蘇軍。
德國步兵師缺乏反坦克武器,被迫用坦克來代替。結果,德國每個月生產的2000輛各型裝甲車輛,並未用於實施猛烈的進攻。與此同時,德國坦克產量逐漸萎縮,因為英美空軍的轟炸摧毀了很多德國坦克工廠,尤其影響了坦克零部件的生產。
當時,所謂的德國裝甲師僅剩30-40輛坦克。1943年1月23日,德軍在整個東線隻剩下495輛能維持戰鬥的坦克。除了很少的虎式坦克外,德軍沒有任何坦克可以對付蘇軍坦克。雖然三號和四號坦克都加裝了裝甲裙,還改裝了碳化鋼的裝甲和初速大的火炮,但仍無法與蘇軍坦克抗衡。
德國裝甲師的編製也在不斷萎縮,編成內團的數量和團編成內營的數量都大量削減。1943年3月,蘇聯戰場上的德軍缺編兵力達47萬人。麵對蘇軍的不斷反攻,德軍被迫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繼續抵抗,希特勒為了欺騙德國民眾,總是不斷地組建新的師,而拒絕補充、加強現有的師,結果這些師的戰鬥力不斷下降。
同期,蘇軍的實力卻突飛猛進。蘇聯空軍雖然在飛機性能上仍然比不上德國空軍,但他們在改進飛機質量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蘇軍的KV型坦克和T-34型坦克優於德軍的三號和四號坦克,並且大量裝備給了各部隊。蘇軍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已經改編為坦克集團軍。
蘇軍的最大改進是摩托化,使得蘇軍各集團軍能在冰雪融化的季節進行快速突破。
曾經是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的德軍,現在卻成為落後的軍隊,主要裝備都是過時的武器。蘇軍的軍官和傳令兵乘坐吉普車,而德軍的軍官和傳令兵則改為騎馬。
蘇軍大量使用先進的6輪傳動卡車,而德軍卻大量使用輕便馬車。曾經在全世界耀武揚威的德軍,開始變成被蘇軍步步追擊的軍隊。
1943年春季,曼施坦因在庫爾斯克附近的新勝利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整個軍事力量對比出現了根本性改變,德國麵對的是擁有龐大資源的蘇聯。
德國想快速結束對蘇戰爭的美夢,早已破滅了。德國現在隻期待出現對峙狀態,但由於其他戰場的失敗,其對峙前景也不可能實現了。德國的潛艇戰變得毫無起色,英美持續的戰略轟炸對德國居民和工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希特勒被迫讓大量部隊駐守在意大利和西歐,以防止英美軍隊的攻擊。
希特勒還把很大一部分飛機從蘇聯調回西歐,以對付英美日益增多的轟炸機。而蘇軍的空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蘇軍的飛機越來越多。惟一的遺憾是,蘇軍飛機的質量與其數量相比是很不對稱的。因此德軍還能在一段時期內,在局部維持製空權。但不管德國空軍如何努力,他們在空中的優勢必將失去。
德軍統帥部將戰略計劃建立在英美不會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美好”願望上。此時,希特勒變得更瘋狂了,極力采取各種措施來扭轉戰爭的進程。德國政府加強了鎮壓,並瘋狂征集占領國的資源,企圖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
德國政府在1943年初下令老年和少年參軍,總動員擴大到德國的全部從16-65歲的男子和17-45歲的女人,讓他們拿起武器投入戰爭。其他的人征集起來從事工業、交通和農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