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蘇軍布防 1.(1 / 2)

第三章 蘇軍布防 1.

總的來說,庫爾斯克會戰以前,蘇軍在兵力和裝備方麵遠遠超過了德軍。蘇軍具有絕對優勢,在所有戰場上都牢牢掌握著戰略主動權。

德軍用假的無線電通信和偽裝的車輛集結,企圖把蘇軍主力吸引到沃爾昌斯克以南地區,然而,蘇軍將領們很清楚德軍進攻的是庫爾斯克突出部。

蘇軍控製著如此長的突出部,像“尖刀”一樣,可以對奧廖爾地域和別爾哥羅德地域進行深遠突擊,從而解放整個烏克蘭、頓巴斯和白俄羅斯。

“露西”諜報網的間諜們長期在德軍總司令部滲透。1943年7月,德軍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時,有關“堡壘”行動的機密情報使蘇軍做好了應戰準備。

蘇德戰場的戰爭節奏總是隨著春季來臨、冰雪解凍而停滯,因為土路會變成泥漿,雙方的部隊都喪失了機動能力。當德軍停止哈爾科夫反攻後,蘇軍的防線終於穩定下來。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形成了巨大的突出部,以鐵路樞紐庫爾斯克市為中心。

庫爾斯克州位於俄羅斯西部丘陵區,西南與烏克蘭接壤,麵積為2.98萬平方公裏。1934年6月,庫爾斯克州成立,首府為庫爾斯克市。庫爾斯克州平均海拔為200米,富含鐵礦,還有磷灰石、泥炭等礦藏。

庫爾斯克州屬於森林草原帶,北部為鐵礦開采區。庫爾斯克州的主要城市有庫爾斯克市、鐵城和利戈夫。

庫爾斯克市是俄羅斯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位於謝伊姆河及其支流圖斯卡裏河交彙處。1095年,這裏為基輔羅斯要塞。13世紀,該要塞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摧毀。1597年,俄國重建該要塞。庫爾斯克市工業以機械製造、化纖為主。

由於蘇軍不斷勝利,大大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很多以前不願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紛紛與蘇聯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上半年,澳大利亞、古巴、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加拿大、荷蘭、墨西哥、烏拉圭和盧森堡等國與蘇聯陸續建交。

蘇軍的不斷勝利,鼓舞了歐洲各國人民與德國法西斯鬥爭的信心。反抗力量不斷增強,有力地動搖著德國對歐洲占領區的統治。

同時,蘇軍的不斷勝利,也鞏固了蘇聯軍民的團結,進一步增強了他們戰勝德軍的信心。蘇聯軍民相信德軍一定會戰敗。

由於英美兩國再次背棄其盟國義務,拒絕於1943年在歐洲進攻德國,蘇聯所承受的軍事壓力仍然很大。為此,斯大林曾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您的決定,給全力與德軍已經進行了兩年苦戰的蘇軍造成了極壞的影響……顯然,英美兩國再次推遲開辟歐洲戰場,在蘇聯軍民中造成極其沉重而消極的影響,使遭受巨大犧牲的蘇軍不能得到來自英美軍隊方麵的直接支援。”

斯大林和蘇聯政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團結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與德國作鬥爭,以盡早結束戰爭。反法西斯國家的進步力量十分同情孤軍作戰的蘇軍,也堅決要求英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為了戰爭的勝利,加強打擊德軍的力度,盡快挖掘蘇聯的戰爭潛力,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們廣泛征集蘇聯的物力和人力資源。

1943年2月23日,蘇軍最高統帥向全軍下發的指示中寫道:“由於受到我軍的有力進攻,德軍已經發生了危機,但這並不等於德軍已經垮了。與德國的戰爭還遠未結束,而是更加激烈。這場戰爭將需要更久的時間,會使我們麵臨更大的犧牲,這需要動員我們國家的一切力量和資源。”

蘇聯人民的辛勤勞動保證了蘇聯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蘇聯已經建立起協調、快速增長的軍事經濟。在軍工生產方麵,1943年,搬到遠東地區的軍火工業終於超過了戰前水平。

1943年的蘇聯工業總產值比1942年增長17%,新式武器的產量有了大幅度增長。在蘇軍的裝備方麵出現了很多新式高速殲擊、強擊機、T-34新型坦克、大量新型自行火炮,炮兵部隊大量使用機械牽引火炮。

蘇聯航空工業於1943年生產了近3.5萬架飛機,且航空工業實現了現代化。蘇聯航空工業掌握了新型殲擊機、強擊機及轟炸機的生產技術。蘇軍的14a-2強擊機、lie-2和Ty-2轟炸機開始在性能上遠遠超過德軍相應型號的飛機。蘇聯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也出現了飛躍,特別是殲擊機方麵。

1943年,蘇聯生產了244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坦克將堅固的裝甲、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性結合起來。蘇軍的主戰坦克是仍在改進中的T-34。到1943年秋季,蘇聯兵工廠掌握了新型重型坦克Mc-2的生產技術。兵工廠開始生產更加先進的CY-76、CY-152等自行火炮。蘇軍除了現有火炮體係外,開始大量裝備152榴彈炮以及3MC-2 57毫米反坦克炮。另外,蘇聯空軍以及所有特種兵部隊和後勤部隊的組織體製,也都進行了成功的改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