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和諧)浪潮電影和新藝城,寧閑涉足頗深。一個是電影大運動,一個是自己現在的東家。寧閑自然特別關注,從而開始慢慢體會到那些內在的東西。
在香港新1浪潮電影運動之後,香港獨立製片公司賴以生存的東南亞電影市場發生了一係列重大的變化:新加坡開始把資金主要投向香港電視連續劇,泰國因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和限製進口配額等原因而讓港片舉步維艱,越南市場則由於政治原因而喪失殆盡。
因此,香港獨立製片陷入低穀,藝術性和思想性較強而商業性薄弱的電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香港電影步入了更加商業化、市場競爭更趨白熱化的曆史時期。在如此嚴酷的生態環境下,新藝城采取的最主要的一個選題策略,是密切跟蹤世界影壇的熱門題材,以力保票房贏利。自1962年第一部007電影公映,至1981年,007電影已出品了12部,風靡全球。從1981年起,新藝城就戲仿007電影,推出了《最佳拍檔》係列。
新藝城對世界影壇熱門題材的改編和翻拍,並不是簡單化地將故事發生的空間挪移到香港,再將片中的角色置換為香港人。以《最佳拍檔》為例,該係列沒有停留在對007影片的簡單模仿上,而是從精神內核上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的改寫。007電影的主角詹姆斯?邦德是被神化了的大英雄,《最佳拍檔》的主角之一卻是相貌滑稽可笑的光頭佬,說著一口土得掉渣的方言(在香港發行的版本中,他說的是台山話;在台灣等地發行的版本中,他講的是山東話)。他與另一位主角金剛機智、滑頭有餘,卻絕非勇敢無畏的大英雄。
簡言之,《最佳拍檔》以實用主義、機會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人生哲學解構了007電影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和精英主義,表現出濃鬱的香港本土文化特色,並初步顯示出這一時期香港電影顛覆一切權威的後現代主義傾向。這一傾向在後來王晶和周星馳等人的電影中被不斷強化,成為90年代前後香港電影突出的文化特征之一。
《最佳拍檔》係列在市場上大獲成功。其後,對世界影壇熱門題材和賣座影片的本土化改編和翻拍,成為新藝城常用的選題策略之一。以《阿郎的故事》為例,該片的靈感就來自一部韓國電影,叫《我最心愛的人》。在翻拍過程中,新藝城特別注重影片與香港乃至亞洲觀眾在價值觀和審美趣味等方麵達成契合。這可以稱為香港電影一種行之有效的“拿來主義”。
以前的寧閑也是聽說過‘拿來主義’。不過那時候的他並沒有諸多了解,現在他對香港電影的了解又加深了幾分。
“阿閑,比對一下有沒有什麼出入!”徐可對著身邊的寧閑說完後,便喊道:“開機啦!”
徐可讓寧閑比對的則是他手上的劇本和演員們,寧閑手中的劇本可區別與演員們拿到的劇本。這個劇本是對現場的記錄導演對畫麵的要求,比如如何分鏡,鏡別等等;以及細節之類的,比如:演員在這場戲是穿什麼衣服、什麼鞋子需要與哪一場戲連戲等等。
寧閑仔細的比對之後,點點頭道:“導演,可以開鏡了。”
如今的他,不再是當初剛進片場時的毛頭小子了。不論是從氣質還是話語上都從容、穩重了幾分。
這場戲拍的是麥稼扮演的光頭佬被老婆由張哎嘉飾演的賀東施誤會的鏡頭,不過最難處理的就是小光頭佬的安撫工作。這小東西由於才一歲多,所以很難哄。好在這小家夥特別容易被逗笑,加上其母親也在現場所以想辦法做到那些簡單的動作倒也不難。
這小家夥叫——王家明,深得大家喜歡。特別是麥家,可謂是當親生兒子一樣寶貝著。
寧閑對這小家夥也是記憶猶新,所以格外喜歡去逗他。
“各部門注意,大家各就各位……”徐可跟小光頭佬的母親交談幾句後,便喊道:“A……”
……
自此之後寧閑跟著徐可從片場的場記開始做起,漸漸提升為副導演,然後就是導演,在新藝城的‘7怪’分崩離析之後,寧閑便跟著徐可進入了他的電影工作室。
而後寧閑開始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倩女幽魂》,一舉將王祖仙捧為香港的一線女演員,自此之後他也就成為了香港炙手可熱的導演之一。
等到後來大家提起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都繞不過寧閑這個名字,不論是他早期拍攝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電視劇,還是後來他轉型做導演之後,拍攝的《倩女幽魂》、《監獄風雲》以及《黃飛鴻》等係列,都是讓大家反複觀看的經典。
自此以後,寧閑便成為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大導演,金像獎、金馬獎的最佳導演常客,甚至好萊塢都數次邀請他前往拍攝電影,隻不過都被他婉拒了。